出口研究 www.sinosure.com.cn /xwzx/rdzt/ckyj/ckdt/default.shtml http://www.sinosure.com.cn/sinosure/images/logo.gif http://www.sinosure.com.cn zh-cn www.sinosure.com.cn 5 <![CDATA[试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退税问题]]>

 

2014-3-6

 

  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来往日益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加强对外贸易,才能保证经济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贸易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出口退税,只有做好出口退税的相关工作,才能更好的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服务。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现状 

  出口退税存在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中,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讲,它可以增加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品对外出口的发展。出口退税是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完善相关政策,进行有力监督,才能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跟上时代,步入经济全球化。本文就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刻阐述了出口退税的现状,提出如今出口退税中所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根据多年的实践提供可实行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出口退税的含义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当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其核心一是商品输入国境外,二是退还商品形式过程中的间接税。我国目前主要对五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五类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办理出口退税。出口退税一般采用“先征后退”、“免、抵、退”、“免税采购”三种退税方式。 

  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现状 

  自1984年实行出口退税以来,出口退税在鼓励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出口退税制度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来说,仍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应有的制度价值的实现。 

  如今我过成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但是各方面理论与实践技术都不成熟,在出口退税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如管理机制的落后,硬件软件设施跟不上系统分析处理数据的需求,专业知识人员较少,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等。造成了出口退税低下,无法发挥属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优势。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管理者、监制者、规划者、工作人员甚至国家等的共同努力,管理者更新管理观念,监制者发挥自身优势有效监督各个环节的协调合作,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更好的利用出口退税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作贡献。 

  出口退税制度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使纳税人能够预测退税的范围、额度,从而据以安排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销售途径。由此导致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规划,更无法避免由此所带来的制度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丧失。 

  三、我国出口退税的改进 

  (一)调整退税率 

  无论退税率的高低,都要以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或社会制度来制定。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税率发生过几次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税率不断降低。一方面可以加大我国产品出口量,但是另一方面违背了相关政策。科学化出口退税汇率的调整设计需要同时满足经济利益与法律效益,只有做好两方面的协调,才能制定科学的退税率,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科学进行。 

  (二)完善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我国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特殊性,要求我国党中央政府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出口退税指标化预算进行科学化管理,更新管理观念,保证在不违背我国政策的基础上,使管理体系更加现代化、国际化。只有保证了完善出口退税的财政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资金运转正常,为我国出口贸易行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完善设计体制 

  一是税收征管体制的设计。在出口退税制度的设计上应该贯彻“征退一体”,“以进养出”的原则。二是加强出口退税的常规管理。包括加强出口退税的专用税票管理,加快自动化程度;建立“滞退金”制度;提高税务人员素质,加强出口退税稽核管理。 

  (四)治理不法行为 

  1.对出口退税财政做透明化管理。我国法律法规与出口退税管理方面缺陷有可能是经济现代化发展、完善监督机制的绊脚石,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制约,可能会导致外部监督机制发展缓慢,但是管理者要增强自身对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排除障碍。加强外部监管,做到出口退税财政管理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2.强化管理意识,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进行出口退税。强化管理者与领导者对于出口退税的认识,促进相关人员转变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大对出口退税工作的投资,完善各类硬件软件设施,促进出口退税管理的科学化,使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运作,善于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操作对出口退税相关信息的归纳于整理,通过物联网的发展寻求外界信息,减少操作上的失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要使出口退税能够被清楚、真实完善,必须保证出口退税工作中的各个关节环环紧扣,这就要求了出口退税管理工作人员认真、踏实的工作,并且自身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3.完善相应系。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发展迅速,但是相关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得财政方面多数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实力发展比不少发达国家,在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着系统漏洞。所以很有可能使不法分子潜入我国出口退税财政管理方面进行破坏,只有大力调查、加强研究,才能完善相应的操作系统,保证我国出口退税的安全实施,科学管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出口退税,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因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出口退税为国家出口贸易带来便利,增加了出口商品对外的竞争力,关系到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的流通等重要前景。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加强出口退税科学化建设,确保出口退税的科学性,能够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顺应经济时代发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使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文.出口退税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明,郭喜林,周开君.税收优惠政策总览[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56-89. 
 

 

来源:    《中国外资·上半月》

]]>
<![CDATA[中国外贸:补长进口短板]]>

 

2014-3-4

 

  开栏语: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之后,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一次次被梳理。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贸易大国崛起”系列报道,反映贸易大国崛起的艰辛与奋斗,展望成为贸易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伊始,中国外贸数据强劲增长令世界为之一振。1月份中国进口和出口双双大涨逾10%。尽管出口早已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之一,然而内需的重要性却从来没有被忽视过,而且一直在被强化。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总的政策指导。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14年我国外贸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反弹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在发达经济体逐步摆脱危机阴霾、外需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全年出口形势有望略优于去年,进口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进口政策也将进一步强化。

  突出“量”与“质”的区别

  中国外贸从一开始强调出口创汇,到如今强调贸易平衡发展,进口地位在逐步强化。不难看出,扩大进口有利于中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满足人民消费、化解贸易摩擦,实现贸易互利共赢。

  但是,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专家白光裕也提醒道:“扩大进口切记不可盲目,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和方向。扩大进口绝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盲目扩张,而更要符合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扩大进口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逐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就突出了"量"与"质"的区别。”

  贸易顺差之“祸”

  因为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过低的人民币汇率甚至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然而,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从2007年的峰值(占GDP超过10%)下滑至去年只占GDP的2%多一点。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甚至认为,到2015年贸易顺差将缩减到占GDP的0.4%。

  外贸顺差在为我国提供充足外汇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此,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表示:第一,人民币无止境地升值,严重伤害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般贸易出口,压抑了民族工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第二,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货币政策会落入机制性收缩的陷阱;第三,货币投机越发盛行,而实业投资日益萎缩,最终导致中国经济空心化。

  新贸易统计方法更客观

  2013年中国外贸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与这个数字同时到来的是中国“最大贸易国”的新身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从中国经济总量及外贸增长速度来看,成为“最大贸易国”并不令人惊讶,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强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认为,附加值贸易统计法“可能对中国有利”。它推行开来之后,中国贸易总量会有很大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会有很大下降,中国不会是最大的贸易大国。在她看来,中国贴上“最大贸易国”的标签意味着“中国的压力又增加了一些,国际社会可能会有更多的矛头针对中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附加值贸易统计法不会改变我国总体的贸易顺差情况,只会影响到我国贸易差额的国别分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研究表明,如果基于附加值基础上的中美贸易顺差要远低于当前水平,多出来的这部分顺差不会凭空消失,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法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势必要高于当前水平。”白光裕认为。

 

来源:    《国际商报》2014年3月3日

]]>
<![CDATA[中国外贸:一路荆棘一路歌]]>

 

2014-3-3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的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04年首次跨过万亿美元大关,中国外贸用了整整26年;而从1万亿美元到如今超过4万亿美元,却只在弹指十年间。碾过时光岁月,中国外贸既负载着开放前行的荣光,也经历过颠簸泥泞的困顿。

    大国崛起,在志,在行,也在心。如今,在制造与“智造”比肩、“引进来”与“走出去”交融、开放和改革共舞的节奏中,积蓄了更强大动能的中国外贸,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向着更高峰放歌前行。

    奋进路,青睐改革者“有一次,我想买一盏台灯,走遍了商店,只有三种,一种是样式非常古旧的绿色玻璃罩的,一种是伞形纱罩的,还有一种是‘丁’字形的荧光管台灯,仅此而已。”这是李岚清所著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物资匮乏的描述,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与之相伴的,还有商品价格、质量和企业管理等问题,而改变的方法“只有改革,放开计划和价格管理,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到国内外市场去竞争”。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的外贸体制也随之破冰。

    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是当时最为迫切的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陆陆续续开始设立对外贸易口岸,完善进出口许可证、出口配额管理,理顺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实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等措施也相继推出。

    外贸体制改革初期探索的成效是明显的。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增长了3.98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88倍,平均每年递增15.2%.也是在改革最初的10年中,对外贸发展影响深远的两项政策——放开外贸经营权和实行出口退税,登上历史舞台。

    从1979年开始,外贸经营权由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逐步向地方外贸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下放。随后,1987年外贸公司开始实施承包制改革,地方公司和总公司脱钩;1991年外贸企业全面实现自负盈亏;1994年,国家又取消了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提出在外贸企业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中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

    放权一直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主线,其中深意,在于理顺政府部门对外贸的管理关系,并打破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制度“隔层”。“在最初的‘统治贸易’体系中,即使亏损,总公司也会补给下面的企业,体制改革对我们影响较大。”谈起那段历史,曾经在浙江某国有进出口公司供职过的赵国林说,感受到压力的国有外贸企业纷纷加快改革步伐。他所在的企业不仅加入工业园区,加强硬件建设,还在2000年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从改革开放之初只有10多家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开展外贸业务,到2013年有进出口经营实绩的企业超过30万家,放开外贸经营权激发了各类企业和个人开展对外贸易的热情,为中国外贸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与此同时,财政金融改革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985年,我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结合增值税全面实施,1994年国家又提出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2004年,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建立。事实证明,虽历经多次调整,出口退税在不同时期都有效发挥了支持出口发展、促进贸易平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在金融领域,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形成机制又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相继成立,为外贸护航。

    1994年7月1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其后外贸法制建设持续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如今,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共同分享着中国4万亿美元的大蛋糕,同时也提升着整个中国外贸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从此后,环球共凉热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打响了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第一炮。此后,深圳从中国南海边不知名的小渔村,逐渐成为东方之珠璀璨绽放。从深圳特区的一枝独秀,到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连成片的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次第交辉,渐进精彩。

    为了参与更广阔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1986年,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沈觉人,将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书,送到了其位于日内瓦的秘书处。此后,中国开始了长达8年的“复关”谈判历程。1995年,由关贸总协定转为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又为加入WTO在艰苦的谈判中耗时7年。

    直到2001年12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一槌定音,石广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国外贸的使命从最初的“互通有无、调节余缺”和“出口创汇”,开始转向积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此,“中国制造”从制造地证明,正式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和对世界市场贡献力的烙印。

    虽然当时仍有人对“(加入WTO)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心存迟疑,但此后十多年的事实证明,中国外贸,在不断提高的开放水平中,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给世贸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新市场,而世贸组织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技场。”世贸组织原总干事拉米,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表达他的看法。

    12年来,中国利用外资连续多年稳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突破1100亿美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占比过半;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也认真履行了关税减让承诺,至2010年降税承诺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近些年,区域贸易协定体制内的贸易额已同WTO多边贸易体制平分秋色,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投资贸易的版图。”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认为,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的前沿。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东盟、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在自贸区中,我国对90%以上进口产品实现零关税,赢得了自贸伙伴对我国相当甚至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关系深入发展。例如,2013年,我国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436.1亿美元,增幅为10.9%.比筹划,战略谋高远如果说中国外贸是一艘出海巨轮,那么引领它破浪前行的,便是凝聚了一代代外贸人智慧眼光的战略“罗盘”。

    国门开放后,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鼓励出口成为了最简明的战略指向。30多年来,“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大经贸”“科技兴贸”“扩大进口”“走出去”等一个个发展战略,清晰地勾勒出大国崛起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最先被提出并实施的。通过为各类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在非洲、拉美等有条件的地区组建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等措施减少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风险,为外贸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时至今日,市场多元化仍是调整外贸发展结构的重点内容,东盟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对外贸易中的新增长点。2013年,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10.9%、8.6%、9.4%.为了帮助出口企业在外经贸工作中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推动外贸增长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我国提出“以质取胜”的战略。从打击假冒伪劣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营造重质量守信用的氛围到推行国际标准,再到创出口商品名牌战略,以质取胜战略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商品的形象。

    1994年,旨在推动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外经贸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开始付诸实施。该战略针对当时现实的深层次问题,有效打破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国内各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界限,增进了竞争,促进了协作,中国外贸进而继续保持了适度超前增长的发展速度。

    随着“科教兴国”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外贸人也开始了一系列“科技兴贸”战略布局行动,1999年制定了“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此后又陆续制定“科技兴贸”计划纲要,计算机、通信、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因此得到重点支持。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持续提升。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尽管出口迅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却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外贸政策进行重大战略调整,正式确定“积极扩大进口”。此后,中央在调整进口关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出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明确信号。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对外投资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几经演化和深入,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被明确提出,获得了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放宽对外投资外汇管制及财税金融等多方面政策扶持。

    近几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际贸易摩擦增加、中国传统优势弱化等问题,中国外贸又开始了构筑新的外贸竞争优势的战略思索与脚步。“2014年,商务部将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这既是外贸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迫切任务,也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还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日前在赴广东、江苏开展外贸形势专题调研时如是说。

    虽已登上世界货物贸易顶峰,但中国外贸仍值青春,仍有更多梦想值得期待。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外贸结构优化 服务贸易比重提升]]>

 

2014-2-27

 

    在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国2013年实现总额高达4.16万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基本实现了年初预期的8%左右的增长目标,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更令人欣喜的是,外贸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增速放缓。一般贸易出口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是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纺织品、服装、鞋类、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上年增长9.8%,占出口比重提高到29.9%.三是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出口中的占比提高,其中重庆、河南、安徽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四是国际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市场占我国出口比重提高。五是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出口占比稳步提高。

    去年外贸还有一大亮点,即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比重提升,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服务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服务出口则实现2011年以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这是我国积极优化贸易结构、着力扩大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的结果,服务贸易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力。2013年,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有效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延伸了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条。

    外贸不仅成为国内增长的重要支撑,有力带动了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全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的商品,也为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

    还有一些数据可圈可点。2013年全球跨国投资总规模仅仅接近2012年的水平,全球并购活动甚至出现下降;而我国吸收外资增长了5.3%,明显优于全球水平。这说明我国引资的综合优势仍然突出,投资者对华投资的信心依然较强。我国社会稳定的制度优势、内需巨大的市场优势、不断增长的人才优势、日益突出的配套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势依然存在,不断加快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优于全球水平,增长了16.8%,达到902亿美元,而同期吸收外资金额是1176亿美元,二者差距在逐渐缩小。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对外投资可能会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兼顾,平衡协调发展,对全球都是一件好事。

    但也要看到,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等诸多问题。比如,出口产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技术和附加值不高,外贸发展质量总体上还有待提升。此外,还面临着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订单向其他国家转移等具体困难。中国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CDATA[外贸企业利润去哪儿了?]]>

 

2014-2-27

 

    1月份中国出口的增加并没有转化为外贸企业的利润。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贸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成本的上升也让外贸企业承压。面对急剧缩水的利润,中国外贸企业亟待转型调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1月份外贸开局良好,但并非出口增长了出口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现在许多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日子总体上还是很艰难,因为利润很低。”

    沈丹阳表示,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7.3%,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3%.增速出现差异是由于1月份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比去年同期升值了约2.9%.受人民币升值最直接冲击的就是我国众多的出口企业。有业内人士分析,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

    企业增速

    缓慢日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一达通发布了《2013年全年珠三角中小企业外贸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中小微外贸企业各项数据增速缓慢,全年景气指数平均收于99.79,总体水平不佳。全年外贸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1.74%,整体增速缓慢。全年资金压力指数平均收于102.11左右,全年基本都在临界点以上,资金压力相对较大。在扣除汇率因素的影响下,2013年全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平均收于99.72点,与2012年价格水平几乎持平,甚至有微微下滑的势头。

    对此,一达通副总经理肖锋表示,2013年中小微外贸企业整体增速缓慢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汇率波动,二是成本高企。“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利润。从2008年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了将近20%.像我们这种小规模的企业,本身利润就很少。记得有一年年初接了笔20万美元的订单,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几个月以后交货,发现因为人民币升值,直接损失了7万多元。当时这笔钱差不多刚好够我们所有员工1个月的工资。”泉州一家外贸鞋企的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据浙江金华海关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人民币升值对于传统出口产品贸易来说冲击很大。对于鞋类、服装、五金、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6”就意味着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表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贸企业高利润的状态不可能持续下去,除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还必须改进贸易渠道,创新生产技术。

    内忧外患

    除了汇率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的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都在节节攀升,加上一些新兴市场的冲击,很多中国外贸企业遭受内外双重压力,利润被一再压缩。“我们厂今年需要招200个工人,忙活两天了,连一半的任务量都没完成。普通工人一般月薪3000~4000元,熟练工种可以达到5000~6000元一个月,还会有一些补助,就这也还是不好招。”电话那头,广州顺德一家家电出口企业招聘代表梁先生边叹气边跟记者诉苦。

    据梁先生介绍,这几年外贸企业的光景大不如前,但工人的工资一直是水涨船高。“记得2008年我刚来这边的时候,普通工人工资也就一两千块一个月,现在主要是技术工人不好招。听说内地的工资也都涨上来了,以前有一些熟练的技术工人很多都回老家了。”梁先生说。“工人工资大概要占到全部成本的1/3,此外,房租、水电、物流、广告费,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如果说头几年的利润能维持在40%左右的话,现在下降了差不多一半,甚至有时连20%都不到。为了能接到订单,公司也不敢轻易上调报价。这年头,行情报价都太透明了。”浙江兰溪一家面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针对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局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授吴敏表示,这种态势预计不会改变,因为“人民币可能会很快进入‘5时代’,人工成本也将持续增长”,建议外贸企业尽快调整自身,应对变化。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外贸增长好于市场预期]]>

 

2014-2-26

 

    数据显示,1月份进出口增长高于市场预期。但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尚未结束,贸易保护仍将继续,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性质的贸易保护,甚至于非经济因素导致的贸易保护范围仍有可能扩大,所以未来的出口贸易仍然可能发生较大的波动。不过也要看到,经济回暖所带来的出口增长是大势所趋。

    2014年2月12日海关发布进出口数据: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7.6%;进口1.07万亿元,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扩大11%.如果按美元计算,一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38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环比下降1.9%,其中出口207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环比下降0.1%;进口175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环比下降3.9%,盈余318.7亿美元,扩大14%.经季节调整后,今年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增长9.4%,进口增长9.3%;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3.7%,出口下降3%,进口下降4.5%.出口增长高于预期数据显示,1月份进出口增长高于市场预期。出口好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回暖所带来的总体需求的改善。从美、欧、日三国(地区)的综合经济指标来看,其经济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了对中国出口的较强支撑,未来出口增长有望进一步回升,但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尚未结束,贸易保护仍将继续,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性质的贸易保护,甚至于非经济因素导致的贸易保护范围仍有可能扩大,所以未来的出口贸易仍然可能发生较大的波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回暖所带来的出口增长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进口同样增长强劲,好于预期。长期来看,中国的进口将会持续稳定地增长。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的进出口仍然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进口的驱动作用可能会逐渐大于出口的作用。这一点,需要经济学家修改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加深认识。

    就1月数据来看,进出口高于预期的原因还包括春节因素。年前订单的集中交付以及偏暖的气温减少了对生产的拖累。今年春节在1月,但大部分的假期是在2月,而节前交付密集期落在了1月,因此,春节因素对2月的进出口存在正面作用。同理,可能导致2月份数据下降。

    出口欧盟位居第一按地区排名,欧盟居第一位,达到3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出口为216.6亿美元,增长15.6%;进口124.6亿美元,增长13.0%.出口强劲增长应该是受益于欧盟的经济复苏,另外也是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合作加强,及两国(地区)间经济互补潜力的自然显现。

    对欧盟与美国的进出口总量的增长,既是好消息,又有隐忧。因为贸易盈余仍然很大,这可能会加强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加大与欧盟及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西方世界在经济上历来是实用主义者,贸易规则从来都是为我所用,而非约束自己。历史上,西方世界在遇到长期性贸易逆差时,一贯采取“仗剑经商”的做法,用武力打破旧的贸易规则,构建对自己有利的新规则。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贸易盈余不可能消失,甚至有可能扩大,所以,中国政府需要在外贸政策,甚至于外交及军事方面加强准备。

    按国别进出口增长率计算,排在第三名的国家是菲律宾,达到27.1%,尤其是出口增长率达到35.0%.这很出人意料,可见政治及外交上的麻烦并未影响两国经济交流。与之相似的是对日本和印度的进出口同样保持了增长。对日本进出口总额达到170.1亿美元,增长7.8%,其中出口达到92.1亿美元,增长13.1%;进口达到77.9亿美元,增长2.3%.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1.2亿美元,总额相比不是很突出,但是增长速度达到24.2%.其中对印度出口总额实现29.1亿美元,增长22.9%;进口实现12.1亿美元,增长27.6%,出口额大于进口,但是进口增长快于出口。中国对菲律宾、日本和印度三国进出口的增长,似乎能够说明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对待国家争端的冷静态度,在政治及外交出现纠纷的时候,在经济政策上保持冷静,没有让政治纠纷对国际贸易造成大的直接冲击,“政冷经热”的格局避免了国际冲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依赖程度很高,彼此之间相互需要。

    中国内地对香港与台湾的进出口贸易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对香港进出口总额下降20.6%,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23.2%;对台湾进出口总额下降10.3%,其中出口增长8.0%,进口下降14.6%,比对日本的进出口状况还要差。这既能够反映香港与台湾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也反映了之前的贸易数字可能有所夸大。另外,香港在与内地出现众多纠纷之后,对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交流有一定的影响。台湾的情况与此类似,同时还能够反映台湾内部的产业竞争力有所削弱。对香港出口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外贸套利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压制,出口增长回归正常水平。

    三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下降,除了香港与台湾地区之外,另一个是南非。进出口总额下降13.3%,出口下降4.3%,进口下降16.7%,这是比较大的下降。考虑到中国与南非的经济结构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进出口指标的下降反映了南非国内的经济形势及生产出现了一些问题。

    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保持增长,达到259.1亿美元,增长11.3%,其中出口增长15.2%,进口增长9%.在以后若干年内,随着东盟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交流将会日益重要。东盟内部,与新加坡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5.4亿美元,仅增长0.8%,这一方面反映中新之间的经济互补已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中新之间的交流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金砖四国中其他三国与中国的贸易都在增长,印度前面已经说明,中国对巴西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4.5亿美元,增长25.5%,其中出口为22.6亿美元,增长28.3%;进口略小于出口,为21.9亿美元,增长22.7%.与俄罗斯联邦的贸易总额为52.2亿美元,增长7.7%,出口达到29.9亿美元,增长18.2%;进口为22.3亿美元,下降了3.7个百分点。总体上均增加较快。

    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同样保持良好势头。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901.5亿元,增长3.8%,占出口总值的54.5%.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756.7亿元,下降4.5%;机械设备2154.6亿元,增长7.4%.初级制成品方面,服装出口1105.6亿元,增长13.4%;纺织品644.4亿元,增长11.7%;鞋类391.4亿元,增长13.7%;家具346亿元,增长1.5%;塑料制品227.3亿元,增长27.6%;箱包175.8亿元,增长7%;玩具61.8亿元,增长16.6%,出口增幅几乎全部高于平均增幅。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952.3亿元,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23.3%.这仍然反映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没有穿衣服。

    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机电产品进口额减少,1月份机电产品进口4130.1亿元,下降3.2%,表明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的提升。初级产品进口则持续显著增长,进而带动整个进口增长。资源类产品进口的增加,就当期而言有进口价格下降的因素。相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趋势而言,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势头。1月,我国进口铁矿砂8683.5万吨,增加33%,进口均价为每吨799.8元,上涨0.2%;煤3590.9万吨,增加17.5%,进口均价为每吨507.2元,下跌13.1%;原油2815.5万吨,增加11.9%,进口均价为每吨4870.2元,下跌2.6%;大豆591.4万吨,增加23.7%,进口均价为每吨3475.3元,下跌12.5%;成品油376.2万吨,减少3.8%,进口均价为每吨4877.6元,上涨0.7%;初级形状的塑料256.9万吨,增加14%,进口均价为每吨11986.2元,下跌0.3%;钢材135.4万吨,增加22.5%,进口均价为每吨7585.7元,下跌0.2%;未锻轧铜及铜材53.6万吨,增加53.2%,进口均价为每吨46535.5元,下跌10.3%;未锻轧铝及铝材11万吨,增加58.6%,进口均价为每吨21504.1元,下跌27.2%.此外,机电产品进口4130.1亿元,下降3.2%.初级产品进口之所以持续增长,根本原因是我国国内资源禀赋较差,从农、牧、林、渔业资源到矿产资源,我国许多资源的本土供需缺口无法弥补且日益拉大,还有许多初级产品资源数量虽不少,但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或是远离消费市场,运输成本太高。初级产品扩大进口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对国内矿产资源产地如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环境破坏,并且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贫富不均等问题。

    国际市场变数大1月份贸易数据虽然好,但是国际市场上变数依然较大,预计今明两年外贸还是波动较大,压力较大。目前来看,欧美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但是仍存在一些隐患,包括美国逐渐退出QE将有不确定性因素,尤其对新兴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难以准确预测。

    国内外贸企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资源和环境约束力的上升等都是长期的趋势。我国的产业和外贸订单对外转移步伐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一汇率因素不利于外贸企业的利润增长,导致外贸企业不敢接长单。这些都将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明显抑制。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推进中国由单纯的出口加工业大国转向全面贸易大国,有助于资源的进口,保护国内环境,缓解贫富不均等矛盾。总体上,是符合中国国际交流的长期趋势的。

    影响中国外贸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全球贸易摩擦。近年来,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加不少。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新兴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呈现增长趋势。随着全球贸易的好转,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并未减少,将继续对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摩擦既是必然的,也可能是有益的。这些贸易摩擦的出现,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有助于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收入结构调整,总体而言,可能还是利大于弊。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导致进口增长上升。按平均价计算的汇率显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去年12月的6.1160下降至今年1月的6.1043,表明人民币对美元仍处于升值趋势。另外,人民币对欧元以及日元同样处于升值趋势。欧元对人民币从8.3757降至8.3179,日元对人民币从5.8995降至5.8544.总体而言,人民币仍处于小步上升过程当中。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促使我国进口增长上升有一定影响,但是没有预期的那么严重,而且从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如果操作得当,也是有利的势头。

    整体来讲,在外需的复苏及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驱动下,2014年中国贸易增长有望加快,但是大幅攀升并不现实。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乱局尚未波及中乌经贸]]>

 

2014-2-26

 

    业内人士指出,中乌两国经贸关系互补,在局势稳定前,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不会出现太大波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无论乌克兰的政权如何变动,都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乌克兰总体出口和进口量均有所下降,但2013年1~9月,乌克兰自中国进口增长,对中国出口增幅更大。中国已成为乌克兰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就乌克兰近来堪忧的紧张局势,有关专家预测,这并不会明显影响中乌两国经贸关系,双方经贸合作或将缓慢增加。

    投资环境推动中乌合作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之所以与乌克兰的合作增强,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商务部公布的投资指南表明,乌克兰拥有东欧最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大;战略地理位置优越,市场能辐射独联体、欧盟、北非等;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占世界总量1/3的黑土地——这些共同构成了乌克兰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中乌合作的主要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农业领域,主要合作方式为中方融资,乌克兰提供主权担保,中方执行。去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与乌克兰KSG农业公司签署为期50年的农业合作协议,使乌克兰一举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农场”。

    此外,乌克兰还有良好的商港和军港。天然良港和发达的运输网对发展与原苏联各国和东欧、北欧、中欧、西欧以及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现代化的电力工业可与欧洲发达国家相媲美,许多指标甚至超过欧洲发达国家。乌克兰还是核电强国,是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之一。

    经贸合作利好双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崔洪建预测,乌克兰在局势稳定前,与中国的贸易并不会出现太大波动。乌克兰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进口方面,如军工业。他认为,虽然未来中乌经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影响,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无论乌克兰的政权如何变动,都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张莉也认为,总体来讲,中乌经贸合作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小,如果两国间贸易关系出现动荡,对我国的影响不大,但对乌克兰的影响却很大。2010年,中乌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发展。但由于现在乌克兰局势动荡,不确定因素过多,双方企业合作前景比较迷茫。“这还要看新政府的对华态度。”她说。

    张莉预测,今年中乌进出口贸易不会出现太大波动,因为两国民间贸易交流合作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另外,中国对乌克兰的出口是有惯性的。从双边贸易统计来看,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的主要为矿产品以及动植物油脂,而对乌克兰出口的主要为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这有利于两国形成贸易互补。”她说。

    张莉说,如果单从经济层面看,预计乌克兰新政府会越发认识到中乌双方具备的贸易前景,未来中乌贸易合作将缓慢增强。而站在中国企业的立场上看,中国企业则可以以乌克兰为跳板,拓展与其他东欧国家间的贸易合作。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外需回暖利好外贸出口]]>

 

2014-2-17

 

  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进口1752.7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3%、10.6%和10%。

  业内分析认为,2014年我国外贸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反弹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在发达经济体逐步摆脱危机阴霾、外需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全年出口形势有望略优于去年,但仍需关注竞争加剧、新兴市场动荡、汇率波动等风险因素。

  外需回暖利好出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江云表示,月度数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加之农历新年等季节性因素对年初几个月的数据形成一定扰动,所以并不能简单地以1月份单月情况对全年外贸形势作出判断。尽管如此,1月份出口情况是上年年末订单形势的客观反映,还是印证了美欧等市场正处于持续复苏的进程中。

  海关统计显示,与去年相比,1月份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长都有明显改善,按人民币计算,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4.6%、8.8%和7.8%。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经济学家普遍看好今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有望基本与去年持平,全球贸易总体要比去年好转,在外部需求改善的支撑下,我国出口进一步发展前景可期。

  提质增效亮点初现

  去年以来,民营企业“领跑”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年1月份这一趋势得以延续,民营企业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增速。

  张燕生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以市场竞争为导向,民企出口的高速增长体现出我国经济内生性增长因素的增强,而同期外企进出口增速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外贸发展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正趋于减轻,外企在我国外贸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正在持续改变。

  从出口商品类型看,1月份传统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增势,高于同期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

  张燕生认为,在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不利因素作用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传统外贸企业抓紧时机进行结构调整,持续加快“练内功”、调结构,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几大风险不可忽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表示,经济遇到困难,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保护主义就有可能抬头,最近新兴市场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增多的苗头比较明显。过去几年发达国家市场疲弱,与新兴市场的双边贸易快速发展是我国“稳外需”的亮点,但目前几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震荡可能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

  商务部网站发布的预警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先后有哥伦比亚、巴西、泰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对我国发起或拟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

  胡江云表示,尽管当前出口增速比较稳定,但对沿海外贸企业的调研显示,企业经营压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外贸订单孝短、散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企业对未来发展仍存观望情绪。此外,他认为,当前新兴经济体汇率不断下挫、人民币对美元仍稳步升值,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攀升,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不容小觑。

  专家普遍预计,今年外贸增速将维持在个位数水平,基本与GDP增速保持同步。

  胡江云认为,去年我国外贸已突破四万亿美元大关,在如此庞大的贸易规模基础上,现在关键并不是增速的高低和份额的多少,而是应该更加关注提升外贸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外贸企业面临的缺技术、缺专业人才、缺渠道、缺资金、缺规范等种种不利条件,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张燕生表示,补全发展短板、培育竞争新优势,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CDATA[中欧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4-1-27

 

   摘要: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欧贸易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而言十分重要。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中欧贸易也因此受到影响。本文以中欧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欧贸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中欧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欧贸易,商品结构,贸易壁垒 

  一、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中欧贸易规模与贸易差额 
  从2008—2012年,中欧贸易总额由4255.8亿美元增至5460.4亿美元,增长了28.3%,年均增长6.4%;其中我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由2928.8亿美元增至3339.9亿美元,增长了13.9%,年均增长3.3%;我国从欧盟的进口总额由1327亿美元增至2120.5亿美元,增长了59.8%,年均增长12.4%,远高于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从总量上看,中欧贸易规模有所增加,尤其是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增加的幅度很大,但如果从具体年份看,中欧贸易增速的波动非常剧烈。如图1所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欧贸易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出口增速由上年的19.5%降至-14.4%;欧债危机发生后,由于时滞效应,欧债危机的副作用并没有立刻显现,2010年中欧贸易的增长率高达31.8%;但从2011年起,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逐渐明朗,该年中欧贸易同比增长18.2%,增速比上一年下降了13.6%;2012年,中欧贸易增长率继续下滑,降至-3.7%。 
  在贸易差额方面,近年来中国对欧盟贸易始终保持着巨额顺差。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该年的中欧贸易顺差高达1601.8亿美元。欧债危机发生后,中欧贸易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到2012年中欧贸易顺差已降至1219.4亿美元,中欧贸易失衡的问题得以缓解。 
  (二)中欧贸易商品结构 
  在出口方面,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杂项制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等为主。2012年这四类产品在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71.5%,其中机电产品占43.3%,纺织品及原料占13.6%,杂项制品占8.4%,贱金属及制品占6.2%。与2009年相比,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及原料的比重略有降低,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的比重略有上升。 
  在进口方面,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商品以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产品为主,2012年这四类产品的进口占比为74.5%。从2009—2012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商品结构有所变化:机电产品的比重由43.1%降至32.9%,降低了10.2%;运输设备的比重由13.8%升至23.1%,上升了9.3%;贱金属及制品的比重由10.5%降至8.5%,降低了2%;化工产品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可见,从2009—2012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和运输产品的比重变化最大。 
  (三)中欧贸易国别结构 
  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我国同这五个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欧贸易总额之比高达70.4%,其中中德贸易占比29.5%,中荷贸易占比12.4%,中英贸易占比11.6%,中法贸易占比9.3%,中意贸易占比7.6%。值得注意的是,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与欧盟重债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对外贸易的比重有所下降,进出口总额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2009年的18.5%降至2012年的14.7%,中国对重债国出口的比重由17.6%降至15.6%,中国从重债国进口的比重由20.2%降至13.3%,下降的幅度比出口比重大。 

  二、中欧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欧盟内需严重不足 
  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各成员国普遍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欧盟的GDP增长乏力,整体呈下滑态势。2013年第一季度,欧盟的GDP增长率已降至-4.8%。此外,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的失业率迅速攀升,已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9.4%升至2012年末的近11%。在欧盟GDP严重下滑与高失业率的共同作用下,欧盟成员国的居民收入普遍下降。据2013年8月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报告《人口和社会情况——多数成员国的居民生活标准下降》披露,2011年欧盟成员国的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普遍下降。居民收入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欧盟的居民消费能力。从2011年初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十个季度中,欧盟的零售贸易总额有六个季度出现了负增长。欧盟内需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 
  (二)欧盟的贸易壁垒不断升级 
  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限制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 
  1、欧盟对我国频频实施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成员国针对不公平贸易所使用的措施。近年来,贸易救济措施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对我国频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从2009—2012年,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占当年所有案件数量的比重分别为46.7%、53.3%、47.1%和30.8%,在所有被调查的国家中均居首位。2013年1—7月,欧盟又对原产自我国的无缝钢管、人造石和太阳能玻璃发起“两反”调查,使我国相关产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欧盟利用技术贸易壁垒限制进口 
  技术贸易壁垒是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保护人类生命及健康,通过设立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等技术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技术贸易壁垒具有两面性,如果适度使用,可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如果过度使用,则变成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工具。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盟频繁使用技术贸易壁垒,利用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等技术要求大量限制了我国商品的对欧出口。根据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系统)发布的数据,2012年欧盟对华发出通报1107起,同比增长33.37%,占全球通报总数的57.93%。欧盟RAPEX系统召回产品的原因多以产品不符合其制定的标准有关,而被通报的产品,绝大部分都被主动或被动地撤出了欧洲市场,尚未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①据我国质检总局通报,2012年我国有23.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导致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685亿美元,其中有223亿美元是由欧盟造成的,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2.6%,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在首位。② 

  3、欧盟将对国际航空业征收碳关税 
  2011年1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从次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航空碳税政策,正式将国际航空领域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按照此法案,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都将受碳排放量的限制,各航空公司均需为其超出部分付费。对拒不执行此法案的航空公司,欧盟将实施罚款以及在欧盟境内禁飞的制裁措施。如果该政策正常实施,欧盟的航空碳税政策可以为欧盟带来巨大的收益。据估计,2012年欧盟拍卖碳排放额度可以获得2.56亿欧元的收入。由于欧盟征收碳税属于单方面行动,同时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遭到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以中美俄为首的26个国家联合制定了一揽子 “报复性”方案,甚至连欧洲各航空公司也都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欧盟迫于压力不得不暂停对外国航空公司征收碳税。不过,欧盟也表示,暂停征收碳税的时间不会超过1年。未来欧盟还将对外国航空公司强行征收航空碳税。 
  (三)政治因素影响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 
  长久以来,因为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欧盟对我国一直存在政治上的歧视,严重干扰了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长久以来,欧盟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为欧盟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创造了条件。根据欧盟法律的规定,在反倾销调查中,如果被调查国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则被调查企业需证明自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否则欧盟在判断是否存在倾销以及倾销幅度时,就会以替代国的相同产品价格作为国内价格。在反倾销实践中,我国企业很少能成功证明自己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因此欧盟可以选择一个同类产品价格很高的替代国,导致我国企业在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多以失败告终。从入世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多次要求欧盟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却遭到欧盟的拒绝。按照我国入世文件的规定,2016年我国将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可以预见的是,欧盟很可能在2016年之前利用最后的机会,提高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频率。 
  2、欧盟继续维持对华军售禁令 
  1989年,欧共体宣布对华实施军售禁令,禁止欧共体成员国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与武器交易。欧盟的对华军售禁令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在之后的20多年里,中国已经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中欧经贸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欧盟仍然以人权、西藏问题等为由,继续维持对华的军售禁令。欧盟在军事装备方面拥有很强的生产实力,如果欧盟能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可以借此缓解对华贸易逆差,增进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遗憾的是,欧盟内部的政治分歧,以及外部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使其始终没有解除对华军售禁令。 
  可见,如果欧盟不能消除对中国的政治歧视,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积极发展中欧贸易的对策 
  针对中欧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与出口企业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改善同欧盟的贸易关系: 
  (一)妥善应对与欧盟的贸易争端 
  如前所述,欧盟在航空碳税、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军售等方面与我国存在争端。为此,中国应该积极防范,妥善应对。首先,我国应加强与欧盟的沟通,力争通过沟通减少欧盟对我国政府和企业的政治歧视;其次,在适当的时候,我国可以对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采取反制措施,让欧盟充分体会到其贸易保护措施的高昂代价;再次,政府及行业协会要完善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贸易预警与咨询服务,以帮助出口企业防范欧盟的贸易壁垒;最后,我国政府应寻求与相关利益国的合作,共同应对欧盟的贸易壁垒。 
  (二)鼓励出口企业提高自动化水平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很多出口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提高自动化水平,用机器人替代工人。由于机器人工作的失误率低、没有开工时间限制等优点,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工人工资上涨的缺点,从而缓解出口企业在成本上的压力。不过,由于机器人的价格不菲,而且在使用上不如人工灵活,很多中小企业不敢轻易进行尝试。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使用机器人,例如通过税费的减免以及优惠贷款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自动化水平,为企业减少成本、增加出口创造条件。 
  (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如上文所述,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家具等商品为主,而且贸易方式多为加工贸易,因此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大降低了我国商品的竞争力。为此,我国企业应从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入手,一方面要注重产品研发,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这样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降低产品的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要力推自主品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份额,以减少价格波动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总之,中欧贸易目前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依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欧债危机的形势逐渐缓和,中国应更重视同欧盟的贸易关系,促进中欧贸易重回增长的快车道。 

  注: 
  ①姚兰. 中国纺织服装频陷“召回门”[J].中国纺织,2013(3):48—49 
  ②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www.mo-fcom. gov.cn/arcle/i/jyjl/m/20138/20130800232979.shtml 

  参考文献: 

  [1]Emilio DI Meglio. Living standards falling in most Member States. [EB/OL]. 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 2013—08—30 

  [2]European Commission.Anti-dumping, Anti-subsidy, SafeguardStatistics Covering Full-year 2012[EB/OL].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2013—03—13 

  [3]郝洁.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摩擦新动向、趋势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2(11):27—31 

  [4]姚兰. 中国纺织服装频陷“召回门”[J].中国纺织, 2013(3):48—49 

  [5]郑腊香.欧债危机下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12(8):60—69 

  (牟岚,1981年生,大连民族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艾莘凯,1979年生,大连银行授信审批部经济师)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CDATA[中国加入绿色产品贸易谈判]]>

 

2014-1-26

 

  中国加入了美国、欧盟和日本发起的一项努力,其目的是在年价值1.4万亿美元的绿色产品市场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此举意在终结世界贸易组织(WTO)内部的一个僵局:在世贸组织内部,争取达成绿色产品协定的努力被纠缠在持续12年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泥潭中。

  这项倡议周五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间隙由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 弗罗曼(Michael Froman)会同欧盟贸易专员卡洛 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等同行宣布。

  它将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 21个成员经济体在2012年作出的承诺为基础,即到2015年将54类产品的关税削减至不超过5%。这些产品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电力和污水处理厂所用的过滤器和其他部件,以及催化转换器。

  它将对美国主导的重振全球贸易谈判的全方位努力形成补充。美国和欧盟去年与20多个经济体就放开年价值4万亿美元的服务贸易展开磋商。美国和欧盟还在谈判一项跨大西洋贸易协定,同时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周边12个国家的贸易协定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

  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表示,这项新的努力“由志同道合的世贸组织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它将有助于维持日内瓦的谈判势头——对待贸易谈判的这些新鲜、可信的姿态去年曾产生结果,带来巴厘岛(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的成功。”

  美国和欧盟都在试图促进自身绿色产业的发展,认为该行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创造就业都至关重要。

  欧盟估计,目前全球绿色产品市场的价值达到1万亿欧元,预计到2020年还将翻一番。欧盟各国有大约300万人受雇于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Barack Obama)去年6月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讲时呼吁,美国要带头努力,达成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在那次讲话中,他提到潜在有望创造的就业机会,并将来自德国和中国的竞争形容为一场全球竞赛的一部分。

  “我相信美国人的制造能力比谁都强,”他说。“我希望美国能赢得这场竞赛,但是,如果我们不参与就赢不了。”

  环保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已导致某些领域发生激烈矛盾。欧盟和美国均曾围绕太阳能电池板发起针对中国的猛烈贸易战,指责中国生产企业在欧美市场倾销产品。

  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并签署了2012年的产品清单,但贸易官员们本周早些时候曾表示,尚不清楚中国会不会在达沃斯加入宣布启动这项努力的仪式。中国决定加入周五的宣布仪式,对于将在日内瓦进行的绿色产品谈判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因为中国在绿色产业的份量举足轻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绿色产品及服务出口经济体和进口经济体,仅次于欧盟。

  与诸边性质的服务贸易谈判不同,围绕绿色产品的谈判努力将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推进。初步目标是吸引更多世贸组织成员加入诸边讨论,最终达到“临界质量”。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如果有足够多的成员经济体签署某项协定,该协定就可对所有成员经济体敞开大门。

  贸易官员们表示,目标是谈判达成一项“活的协定”,能够对未来的技术变化作出反应,最终还将应对绿色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问题。

  除了中国、美国和欧盟外,加入绿色产品谈判的其他世贸组织成员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新西兰、挪威、瑞士以及新加坡。 

 

来源:    《金融时报》

]]>
<![CDATA[中国贸易体量虚高的“统计幻觉”]]>

 

2014-1-20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这也是中国既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贸易大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第二大进口大国之后又一重大突破。

    如果从体量规模角度衡量,中国今天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艳羡。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结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触及到全球价值链的真实现状,也许得出的这个结论就会大打折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然而,当前的全球贸易统计框架并不能真实反映各国的贸易量、贸易额和实际贸易所得,传统以贸易总额为基础的全值统计方法既不能揭示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价值链分工(如中间品贸易),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核算”问题。

    2011年以来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的国际贸易统计改革,让世人对全球贸易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有了新的认识,WTO正在积极推进国际贸易统计新框架中以“贸易增加值(商品在一国新增价值)核算” 替代“贸易全值核算”。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模式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产品生产链的世界延伸。伴随中间品贸易的迅猛崛起,一国加工组装的出口制成品中包含着别国生产的投入品,这些投入品可能多次跨境并且多次经海关统计,这就导致以国为单位的全值统计无法正确反映国际产品分工链条中各国的实际价值增值。

    UNCTAD(2013)报告显示,全球出口中约有28%是进口国仅仅为了将其作为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而进口,在2010年19万亿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约有5万亿美元重复核算。

    因为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看,一国的出口产品中,不仅包括国内增加值,也包括国外增加值。国内增加值指一国的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本国增加值,这部分增加值由本国生产出口至其他国家或者被折返回本国。

    对折返增加值部分的重复计算不仅夸大了中国等国的实际贸易顺差,同时也夸大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能真正反映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真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以高投资和廉价劳动要素投入为特征的模式融入全球价值链(GVC),并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推动了中国贸易量的迅速扩大和制造业的高速成长。

    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出口总额已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左右。

    然而,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贸易所得中的分配。我国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由于大量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而使得贸易规模“虚高”,这种模式虽然使得我国本土企业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但由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高价值两端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出口部门中,含国外增加值比重较高的部门集中在制造业,其产品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为26.3%,即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出口超过1/4的增加值非中国本国创造。如果以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计算的中美贸易顺差将缩水36%左右,中欧贸易顺差、中印等双边贸易顺差也将大幅下降,中日贸易逆差则进一步扩大。

    更为严峻的是,虚胖的贸易规模增长非但没有带来中国在全球贸易利益分配的增长,反而加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我国每年货物贸易顺差接近2000亿美元,由此引起的外贸摩擦这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

    跨国公司通过高价格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价格出口整机产品,使我国利润大量转移境外,却又被指责中国产品低价倾销,致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遭“双反”的国家。

    由此看来,提升贸易质量远比规模增长更重要,中国没有必要为所谓的“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而沾沾自喜,推进贸易增加值统计,还原中国贸易,重新审视在国际分工中的真实状况才是倒逼改革的第一步。

 

来源:    新浪财经 

]]>
<![CDATA[2014年外贸发展如何着力?]]>

 

2014-1-20

 

  国际贸易学会2014新春形势分析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学者认为,2014年中国外贸依然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环境与国际分工渐变的困扰,但调研数据中的企业订单量稍好于去年,表明外贸企业谨慎乐观。由此,如何提高外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出台更多常态化支持政策,仍是2014年中国外贸事业需要着力之处。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商务部原副部长沈觉人:

  提高生产力迫在眉睫

  对于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各界认知相对一致,认为会好于2013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稍显乐观。据世贸组织(WTO)预测,2014年全球货物贸易将比2013年增长4.5%。虽然4.5%的增长率不高,但该数据比2013年的增长率高出近两个百分点。

  2014年我国外贸任务加重。中央提出要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最近颁布的文件又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进出口规模。因此,仍需继续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产业优势,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优势。

  对于多边和双边贸易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会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足见我国对多边贸易体制和自贸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前,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但真正发生了贸易摩擦,还需要WTO来解决,因此,需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其他议题的继续进行,争取早日达成战略协议。同时,要加快自贸区建设谈判。目前我国正与六国开展自贸区谈判,中国与以色列的自贸区谈判值得关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我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创新,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这是提高生产力所必须的。要提高出口竞争力,企业须在运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方面下功夫。近期,浙江省提出了“四换三名”工程,“四换”即腾笼换鸟、机械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就是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当地人工成本逐年增长10%~20%,进而倒逼企业采用机器人。以1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的台数为例,韩国是347台,日本为339台,德国为261台,中国为10台,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

  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纵观全球,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仍有很多亮点。以日本为例,为破解经济发展困局,日本大力推进量化宽松,并征用养老金,启动消费税,但尚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欧盟解决债务问题在于将财政与货币政策充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机制,否则仍难拨云见日。

  我国经济发展的确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内需不足。近10年来投资虽然增长,但效益下降,与此同时,消费未能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第二,产能过剩。太阳能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利用率仅为8%。全球拥有多晶硅产能20万吨,我国占9万吨。我国钢铁产能是9.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6.7亿吨;第三,政府债务问题相对突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方法:第一,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第二,加快金融改革。计划经济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居民不能选择利率最高的银行,企业不能选择利率最低的银行。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的金融权利,改变股市目前作为“圈钱机器”的现状,发展保险(放心保),鼓励发展期货,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同时推进资本项目放开和利率及汇率市场化。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7.4%,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8%。近10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8倍,GDP则增长3.6倍,可谓国富民不富。就城乡收入差距而言,此前,城市居民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2.2倍,当前为3.3倍。如果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势不能改善,改革就是失败的。第一,要提高初次分配的比重。就初次分配劳动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而言,我国是40%,国外平均水平为60%;第二,在二次分配中,须通过税收,改善福利,降低贫富差距,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第三,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增加普通居民的财产收入。在我国,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为2%,在海外该数据为40%,人群比重则高达90%。因此,我国政府应鼓励居民通过股票、债券、存款等方式,增加财产收入的比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

  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企业对2014年出口形势预期变好,但企业的困难未因外部形势变好而减弱。此前,国务院出台了12条助企业解困的措施,这些贸易便利化措施是短暂的,希望能够常态化。

  2013年秋季,外贸企业持单量略有增加,企业预期信心上升,但企业面临的困难不会因此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趋势还将持续,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的态势不会改变。在成本上升方面,参与调研的企业反映,大多数企业已通过提价方式保证收益,但收益难以明显增加,很多企业将出口退税作为自身利润的最大来源。2014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会下降,这与人民币汇率变化也有较大关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综合实际有效汇率是贬值的,这也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企业需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解决当前困难,如开发新产品、出口转内销等。长期来看,转型升级的确是当务之急,超过四成企业表示要将基地和订单转移到国外,有扩大对外投资的需求,希望到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企业占20%。

  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企业比重超过10%。有企业认为,根据购买力评价来看,人民币存在被高估的可能。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战略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

  中国可择机加入TPP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进展超乎预期。2013年7月25日,TPP第18轮会谈在马来西亚举行。日本宣布参加并明确表示,绝不拖谈判后腿,如果2013年年底达成协议,日本将就相关条款作出让步。第19轮会谈于2013年8月23日~30日在文莱举行,各国均表示支持并积极达成协议,对于具体问题,分别处理。2013年12月初,各参与国在新加坡举行了部长级会议,力求在2014年1月取得突破。这个力度超出预期,因为12个参与方均表示将在政治上进一步支持该协议。美国荣鼎咨询集团合伙人荣大聂认为,2014年TPP可能达成协议。供职于美国商会的王杰认为,TPP谈判的进程和力度远远超出预期。

  大家觉得TPP是新的世界贸易规则,其实它不仅涉及贸易,也涉及政治。在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老布什时代,美国商务部就曾指出,TPP本身并不是贸易,而是地缘政治的体现。实践证明,美国正在亚洲寻求再平衡,即真正进行亚洲资源的再分配,也是为世界贸易制定新的“金本位”。

  对于中国是否要加入TPP谈判,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必马上参加谈判。中国其实不必着急,美国也并不急于让中国马上参加。荣大聂认为,中国最好一年以后着手考虑此事。美中贸委会副会长曾表示,如果中国现在能够接受TPP条款,即可加入谈判,如果接受不了,就不必加入。

  王杰认为,中国参加TPP谈判的时间,要看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有多快,能否允许中国和美国开展谈判。这同中国的改革息息相关,如果两三年之内中国改革能取得明显成效,谈起来会比较顺利。

  目前中国正积极推进自己的自贸区战略,特别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中韩、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这和TPP并不矛盾。美国太平洋论坛主席认为,美国不会受到威胁,因为TPP与RCEP的模式是不同的。

  其实TPP和RCEP之间也可有某种程度的重整。在重整情况下,中国可能会在更大的视野中考虑该问题。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今年外贸形势谨慎乐观]]>

                                              2014-1-17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月1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外贸形势将十分严峻复杂,受成本高企、资金短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再加上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数较大的原因,预计201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仍有可能出现波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月1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2014年外贸形势将十分严峻复杂。从大趋势判断,商务部对今年外贸发展形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外贸预期增长很难准确判断,一般认为不可能高于去年的水平。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同该观点,并指出,欧美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运行不稳以及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不能形成好的效益等因素,2014年外贸形势谨慎乐观。

  总体判断谨慎乐观

  沈丹阳透露,总体来看,近期世界经济保持复苏,外部需求有所改善,出口有望延续企稳增长的势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继续向好,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内生增长动力有效增强,进口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因此,从大趋势判断,商务部对今年外贸发展形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但由于受成本高企、资金短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数比较大的原因,预计2014年第一季度的进出口数据仍有可能出现波动。

  商务部不久前对1900多家重点外贸企业的统计调查显示,近期企业出口订单有所恢复,出口信心在回升,其中对美国出口订单反弹的幅度比较大。沈丹阳介绍说,2013年12月,出口订单金额比上个月增长的企业占总体调查企业数的32.1%,自9月份以来,首次恢复到30%以上,环比提高4.4个百分点。订单下降的企业占24%,环比减少3个百分点。订单情况好转拉动企业出口信心指数上升到102.9,环比提高2.9个百分点,重返临界线以上,表明企业谨慎乐观。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沈丹阳表示,我国外贸工作还需解决三大问题:第一,世界经济虽有所回暖,但复苏态势不稳;第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中小出口企业尤为困难;第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加快。由于发达经济体鼓励产业回归并且更加重视扩大出口,东盟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我国在国际市场面临的贸易保护和竞争压力在加大,订单向外转移趋势明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盛建明告诉国际商报记者,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进程中,要树立规则意识,既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又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在给予保护和扶持的同时,也要积极予以法律援助。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张莉认为,今年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因素可从两方面看,首先从外部市场来看,外部压力增大,欧美在重塑贸易规则,致使中国缺少话语权;欧美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运行不稳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影响;其次,从国内市场来看,出口成本增长威胁企业生存,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不能形成好的效益等因素也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影响。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式困境”]]>

                                              2014-1-16

     “贸易就是世界话语权”,但贸易体量和规模绝不等于话语权。此次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关口,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然而,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模式,现有的以进出口产品总值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统计框架已无法准确反映全球贸易增长和失衡格局,因为如今一国贸易的真实情况并非体现在规模和速度上,而是更集中反映在一国所创造的增加值上。

    事实上,在全球价值链主导贸易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当前依据原产地原则进行的传统总量贸易统计存在许多弊端:一方面,由于大量中间品贸易的存在,统计跨境总量贸易而非净增加值会产生大量重复计算;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反映出产品在生产环节上的流动,所以双边贸易统计中包含了他国中间投入品价值,造成了大量贸易被重复计算。2011年以来,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统计改革,在国际贸易统计新框架中以“贸易增加值(商品在一国新增价值)核算”替代“贸易全值核算”,让世人对全球贸易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环节,但发展路径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然而,中国却一直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虚胖的贸易规模和份额的增长非但没有带来利益分配的增长,反而加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但真实的状况是“顺差在中国,利润却在国外”。本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和产业价值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推动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新一轮转移,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把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由此,全球价值链就按“产业转移-价值增值变化-利润转移-贸易利得扭曲”的路径,通过加工贸易、转口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途径,使我国利润大量转移境外。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贸易新趋势表明,未来十年全球竞争将是价值链的竞争,依靠低成本优势建立起来的国家比较优势已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必须建立成本领先之外的竞争力,亟需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方式结构,加快搭建和延长国内价值链。

    与此同时,如果能让成本上升的压力成为一种有效的倒逼机制,下大力气向那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明显、产业盈利能力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或许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全球贸易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有底气淡定面对全球贸易中的“多面夹击”和“釜底抽薪”。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跨国采购将成外贸转型新动力]]>

                                         2014-1-16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日前发布一项针对200家跨国公司在华采购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跨国采购(上海)信心指数为52.07,高于第三季度的51.31(修正数),明显高于第二季度的50.4,低于第一季度的53.8,显示出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信心趋于恢复,2014年在华采购有望缓慢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国际经济复苏和国内竞争优势的提升双重影响,跨国企业在华采购力度逐渐加大。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也逐步由传统观念上的低端便宜货向中高端升级。由于跨国企业采购定位多为中高端产品,这恰恰符合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并将进一步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

    有望继续增长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选取的200家跨国公司在华采购机构均为大中型公司,行业涉及零售、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能源、电子和电气、通讯及计算机、化工等主要国民经济运行行业。在2013年第四季度信心指数中,工业品跨国采购指数为51.02,高于上季度的50.03;消费品跨国采购指数为53.63,略高于上季度的53.57.这一调查结果与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2013年全国外贸数据曲线相吻合:全年四个季度的进出口分别为9753.8亿美元、1.02万亿美元、1.06万亿美元和1.1万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5%、4.3%、6%和7.3%,“马鞍形”曲线特征与跨国采购(上海)信心指数的全年变化曲线一致并相互印证。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国企业在华采购信心增强,与全球经济向好前景紧密相关。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跨国企业投资动力在加大,预计2014年跨国企业在华采购将继续增长。“受益于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复苏,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并与中国对外贸易形成共振。”白明表示。

    欧美经济的复苏使其超越新兴国家,成为在华跨国采购的中坚力量。上述调查显示,在发达经济体中,欧洲国家通过行业协会与专业采购服务机构,把数量庞大的欧洲中小企业带入中国市场,未来这些中小企业有望成为在华采购增长的主要力量。相比起来,除俄罗斯以外的新兴经济体中,在华采购总体表现疲软,日本在华采购明显下降。

    另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中国与欧盟、美国双边贸易比上一年分别增长2.1%和7.5%,但与日本贸易下降了5.1%.外贸转型新动力由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编制发布的跨国采购(上海)信心指数,专门用于预测下一季度跨国公司在华采购趋势以及中国出口企业的景气程度。如果指数高于50,表示跨国公司在华采购扩张,出口趋向景气;如果低于50,则表示跨国采购收缩,出口趋向萧条。

    该指数所反映出的跨国采购信心趋好,将为中国外贸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环境和发展动力。上海世界贸易商城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浩认为,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带动之下,全球经济有望实现周期性复苏,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有望出现“利好”。

    除全球经济的外围因素外,“中国制造在成本和汇率上升的双重挑战下仍保持一定的出口竞争优势。”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白明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进而带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成本提高所产生的不足。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品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力也在提升,因此,我国综合竞争优势处于上升通道中。

    白明认为,随着竞争优势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由中低端向高端升级,中国外贸转型升级与跨国企业采购的中高端需求相契合。不过,中国制造还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密集型,应注重技术提升。经过转型升级,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值比重将下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值将提升,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中日贸易再受拖累]]>

                                              2014-1-15

     除政治因素外,日本对华出口量下滑还受日元贬值的影响。2013年内,日元呈现大幅贬值的走势,对人民币汇率年跌幅达20.91%,对美元年跌幅达22%.今年4月后,日本国内消费税将从5%提高到8%,民众不满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美国也将对其施压,日本政府真正“难熬”时刻或将到来。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为31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5.1%.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62.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7%;中国对日出口150.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0.9%.

    与此同时,在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全年日元大幅贬值。业内人士认为,中日贸易下滑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而2014年日元继续贬值恐遭遇重重阻力。

   政“冷”经也“冷”

    2012年中日贸易总额出现了3.9%的下滑,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看来,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2012年中日贸易下滑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次要的。因为在当年9月”钓鱼岛风波“发生前,中日贸易额已出现明显的负增长,之后的3个月只是加剧了这种情况。”张季风说。

    如果单纯考虑经济因素,中日贸易在2013年应有所反弹。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扣除汇率因素实现了7.6%的增长,较2012年提高了1.4%.日本同期的经济增长和总体对外贸易情况也都好于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单中日经贸出现下滑,显然是两国政治关系恶化的结果,政‘冷’经‘热’的时代已经过去。”张季风表示。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先海对此也表示认同,“从日本经济增长来看,其货币贬值政策已起到预期效果,但对华出口反而下滑,说明政治因素起主导作用。”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徐长文补充说,受中日关系恶化影响,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减少,这也是对华商品出口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外,随着中国产业链的发展,在华日企更多地进行当地采购,利用本地原料、半成品进行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从日本的进口。

    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傅钧文看来,中日贸易总额的下滑主要由我国需求不足造成。“如果国内的增长动力很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会比较旺盛。”傅钧文说。此外,以前许多在华日企从母国进口中间产品到中国组装,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后,这些日资企业或外迁至其他国家,或缩小生产规模,这些都会造成日本对华出口量的下降。

   2014,日元还会贬值吗?

    除政治因素外,日本对华出口量下滑还受日元贬值的影响。“事实上,日本对华出口量的降幅远低于出口额的降幅。”张季风指出。

    2013年,日元呈现大幅贬值走势,对人民币年跌幅达20.91%,对美元年跌幅达22%.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1期日元对美元的折算率为1日元兑0.00957美元(即1美元兑104.5日元)。

    业内人士认为,日元贬值是该国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安倍经济学’虽然不承认干预外汇,但其大行宽松政策,无限量购买资产,间接影响了日元币值。”傅钧文称。

    张季风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2014年日元汇率可能趋于稳定。“从以往经验来看,如果日元继续贬值,到了1美元兑110日元的水平,美国就会对其施加压力。同时,日元贬值对日本国内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进口企业受到打压;进口能源所需成本大幅增加;居民难以承受物价继续上涨。”

    徐长文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就目前情况来看,日元如果不继续贬值,日本经济增长必将难以维持。因此,尽管包括中、韩在内的国家对日元贬值意见很大,日本也只能“硬撑下去”。但到4月后,日本国内消费税将从5%提高到8%,民众不满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美国也开始对其施压,才是本届日本政府真正难熬时刻。

    虽然不能准确预计日元停止贬值的具体时间,但黄先海确定,“2014年日元不能一直这么跌下去,日元贬值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如果受到严重贸易逆差影响,其他国家或国际贸易组织不会袖手旁观。”

    傅钧文则认为,目前还没有看到日元贬值“停步”的迹象。“日本已经尝到了宽松政策的甜头,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增长。虽然长期来看靠货币贬值改善财政状况远远不够,但保持经济增长率毕竟有助于短期内缓解严峻的财政压力。”傅钧文说。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依然崎岖]]>

                                             2014-1-15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在今天象征性意义或许更大些。中国货物贸易的庞大反而凸显了服务贸易的孱弱。整体贸易结构上的不平衡与货物贸易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使中国仍难称贸易强国。在追求进出口贸易平衡、可持续增长、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提升贸易后劲的征程上,不容我们有稍稍的喘气。而外贸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战略调整,是中国外贸的希望所在。去年秋天启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若能尽早释放出政策所期待的外贸新活力,对我国乃至周边市场,毫无疑问都具有示范效应。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013年首次突破了4万亿美元这一历史性关口,达4.16万亿美元(25.83万亿人民币),进而取代美国成了全球最大贸易国,国际舆论对此理所当然给予强烈关注。分析人士因此估计,2013年中国贸易总额将超过美国2500亿美元,未来几年中美贸易总额的差距或还将继续扩大。从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到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总值第二大国,再到如今超过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经济体量的壮大一次次凸显出今日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能量。

  国际贸易规模是衡量一国开放经济的标志,而其中重要衡量指标就包括国际贸易的绝对额,国际贸易占一国GDP的比重。就以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7.5%计,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将高达45%。而据美国最新的官方数据,2013年前11个月,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53万亿美元,预计全年为3.7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度占GDP总值16万亿美元的比重则为23%,这比中国低了22个百分点。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同时也反映了今天的中国人正享受着世界上最先进生产率带来的成果,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文化思想等与中国的融合度越来越强。无疑,这给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基础。

  还有一层特别的意义在于,中国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是在极端严峻的全球贸易形势下获得的,而且中国贸易总量也未能实现2013年8%的增幅。这也告诉世人,中国外贸出口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遭遇了重大挫折,面临着各种外贸保护主义壁垒,但外贸增量动力依然强于美欧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国。要知道,2013年的中国外贸,还接连遭遇劳动力价格攀升,外需市场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多重阻击,取得如此的外贸业绩,着实不易,足以说明中国外贸极强的抗压能力。

  但今天的中国已过了为统计数据而狂喜自傲的年代。因为有13多亿人作为分母,GDP和贸易总量一被人均,“内涵”排名总会陡然下跌。且不说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在低位,还不及美国的一半。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12年,我国进口商业服务位列全球第五,在出口的服务贸易中,次于美、德两国,位列第三。从官方到民间,国人的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有贸易专家就认为,虽然这一超越具有象征意义,中国货物贸易的庞大反而凸显了服务贸易的孱弱。整体贸易结构上的不平衡与货物贸易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使中国仍难称贸易强国。

  更何况,若再冷静分析一下,中国贸易在全球第一的靓丽外表下不无隐忧。最突出的是贸易不平衡,这包括出口和进口的严重不平衡以及出口贸易的不可持续性,前者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既是通胀隐患,又不时引发国际贸易纷争,后者因为服务贸易的短板而使我国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能源制约以及环保成本压力增大的新情况下处于被动地位,更遭遇欧美等发达体发起的一轮又一轮贸易战。

  预料,在成了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后,我国外贸还将面对更为严峻挑战。试举其荦荦大端者,便有外贸成本逐年高企,国内外贸企业竞争力降低;人民币持续升值且幅度较大,而且面临美国一直的政治压力,中国外贸出口缺乏后劲;还有占中国外贸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面临产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实际外资下降幅度较大,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正被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削弱这样几个方面。最新数据表明,去年前11个月,我国制造业吸引的海外投资较上年同期下滑5.7%,至647亿美元,比2012年下滑了7.1%。相比之下,劳动力成本很低的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飙升了逾80%。这无疑制约了中国外贸出口的发展后劲。另外,中国多年积累的产能过剩,对进口需求也是抑制。

  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和构建新的开放体制予以破解;对于全球经济复苏、欧美外需市场提振带来的机遇,更要适时抓住。转型期的中国,依然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来冲破中国现代化遭遇的重重迷障。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尤其是美欧日三大市场经济复苏的趋势明显。总体而言,我国进出口形势前景可期。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我国外贸正从外延的量向内涵的质转化。我国的开放性经济体制正在从“外向”为主走向“内外兼修”。这个新变化,一方面舒缓了中国经济的外贸依赖性,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只有靠内需外贸两大市场的合力,才能确保中国经济永续发展。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前途,即使出口量维持高位,在劳动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币升值所致的利润降低背景下,外需市场之路也会越走越窄。外需市场倒逼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最大机遇。

  此外,开放性经济体制的创新,为我国外贸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外贸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战略调整,是中国外贸的希望所在。去年秋天启动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若能尽早释放出政策所期待的外贸新活力,对我国乃至周边市场,毫无疑问都具有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开放战略,也给我国外贸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外贸活力。

  伴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美元升值预期的提升,对我国至少意味着美国市场向好、人民币或将相对贬值两重利好。这两重利好,有助于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也不容忽视,这对中国商品出口未必是利好,对于进口却是好消息。

  总之,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在今天象征性意义或许更大些。而我国将要应对的挑战却是实实在在的:在追求进出口贸易平衡、可持续增长、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提升贸易后劲的征程上,不容我们有稍稍的喘气。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资深财经评论人)

 

来源:    《上海证券报》

]]>
<![CDATA[中企获益贸易“优惠券”]]>

                                        2014-1-14

     普惠制给予的原产地优惠让我国外贸企业获益良多。据悉,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和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平均关税减免幅度在6%左右。相关人士建议,企业在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时应积极申领原产地证书,充分利用关税优惠,提高出口竞争力。

    记者日前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2013年,中国出口商品获进口国减免关税约72亿美元。

    尽管未能获知减免关税商品的种类目录,但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中国在推进自贸区战略方面的提速和普惠制给予的优惠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中各类原产地证书的“优惠券”作用不可小觑。

    普惠制有余温

    原产地证书是货物出口国特定机构出具的证明商品生产和制造地的一种证明文件。在国际贸易中,因其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而被许多进口商视为降低货物成本的“优惠券”。普惠制给予的原产地优惠让我国外贸企业获益良多。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目前,世界上约有40个国家对我国给予普惠制关税优惠,持有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即可在给予我国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国家获得比最惠国待遇更高的关税优惠待遇。“在出口贸易中,企业与对方谈判时,可利用原产地证书提供的优惠政策与贸易伙伴共享贸易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周世俭也坦言,由于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优惠逐年减少,普惠制证书签证量正在下降。

    事实上,加拿大财政部已宣布拟从2014年7月1日起将特定国家从加拿大普遍优惠关税受惠国名单中剔除,中国在列。欧盟也会自2014年起实施新的普惠制方案,我国更多的产品关税减免待遇被取消,预计普惠制签证量将进一步下滑。

    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该局共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37921份,签证金额超17.7亿美元,为企业减免关税约5100万美元。其中,《海峡两岸框架协议》(ECFA)证书增幅领跑,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书紧随其后,中国—智利和中国—东盟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也表现出众。相反,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和签证金额均同比下跌两个百分点左右,呈小幅下滑态势。

    自贸区风头正劲

    在全球贸易总额中,98%以上是在WTO成员之间发生的,60%以上的贸易额发生在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内,国际贸易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区域贸易协定体制内的贸易额已同WTO多边贸易体制平分秋色,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投资贸易的版图。持有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协定成员国之间的特定产品将享受互惠减免关税待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在我国建设的大多数自贸区中,对90%以上进口产品实施零关税,赢得了自贸伙伴对我国相当甚至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

    2013年,作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达4436.1亿美元,增幅为10.9%.“可以说,自贸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赵玉敏说。

    2013年以来,中国在推进自贸区战略上明显加速,和冰岛签署“里程碑”式的自由贸易协定、与瑞士签署自贸协定、与新西兰自贸协定签署五周年成果丰硕,今年还将于5月与澳大利亚重启谈判。此外,中韩、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今年也将有新进展。

    据悉,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和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平均关税减免幅度在6%左右。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士建议企业,注意在向国外市场出口时积极申领原产地证书,充分利用原产地签证政策享受关税优惠,提高出口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中企获益贸易“优惠券”]]>

                                                2014-1-14

    普惠制给予的原产地优惠让我国外贸企业获益良多。据悉,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和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平均关税减免幅度在6%左右。相关人士建议,企业在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时应积极申领原产地证书,充分利用关税优惠,提高出口竞争力。

    记者日前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2013年,中国出口商品获进口国减免关税约72亿美元。

    尽管未能获知减免关税商品的种类目录,但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中国在推进自贸区战略方面的提速和普惠制给予的优惠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中各类原产地证书的“优惠券”作用不可小觑。

    普惠制有余温

    原产地证书是货物出口国特定机构出具的证明商品生产和制造地的一种证明文件。在国际贸易中,因其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而被许多进口商视为降低货物成本的“优惠券”。普惠制给予的原产地优惠让我国外贸企业获益良多。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目前,世界上约有40个国家对我国给予普惠制关税优惠,持有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即可在给予我国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国家获得比最惠国待遇更高的关税优惠待遇。“在出口贸易中,企业与对方谈判时,可利用原产地证书提供的优惠政策与贸易伙伴共享贸易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周世俭也坦言,由于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优惠逐年减少,普惠制证书签证量正在下降。

    事实上,加拿大财政部已宣布拟从2014年7月1日起将特定国家从加拿大普遍优惠关税受惠国名单中剔除,中国在列。欧盟也会自2014年起实施新的普惠制方案,我国更多的产品关税减免待遇被取消,预计普惠制签证量将进一步下滑。

    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该局共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37921份,签证金额超17.7亿美元,为企业减免关税约5100万美元。其中,《海峡两岸框架协议》(ECFA)证书增幅领跑,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书紧随其后,中国—智利和中国—东盟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也表现出众。相反,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和签证金额均同比下跌两个百分点左右,呈小幅下滑态势。

    自贸区风头正劲

    在全球贸易总额中,98%以上是在WTO成员之间发生的,60%以上的贸易额发生在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内,国际贸易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区域贸易协定体制内的贸易额已同WTO多边贸易体制平分秋色,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投资贸易的版图。持有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协定成员国之间的特定产品将享受互惠减免关税待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在我国建设的大多数自贸区中,对90%以上进口产品实施零关税,赢得了自贸伙伴对我国相当甚至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

    2013年,作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达4436.1亿美元,增幅为10.9%.“可以说,自贸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赵玉敏说。

    2013年以来,中国在推进自贸区战略上明显加速,和冰岛签署“里程碑”式的自由贸易协定、与瑞士签署自贸协定、与新西兰自贸协定签署五周年成果丰硕,今年还将于5月与澳大利亚重启谈判。此外,中韩、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今年也将有新进展。

    据悉,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和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的平均关税减免幅度在6%左右。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士建议企业,注意在向国外市场出口时积极申领原产地证书,充分利用原产地签证政策享受关税优惠,提高出口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来源:    《国际商报》

]]>
<![CDATA[去年我国外贸增长7.6% 今年外贸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

                                             2014-1-13

     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介绍2013年全年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去年我国外贸增长7.6% 首破4万亿美元

    郑跃声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世界经济仍然处调整期,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基础仍然不牢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灵活应对,积极开拓,使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局面,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口。其中出口13.72万亿人民币(折合2.21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2.1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95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61万亿人民币(折合2597.5亿美元),扩大12.8%.

    郑跃声表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4万亿美元,这确实是历史性的时刻,4万亿美元实际上是标志着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可能由此带来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位列第一的国家。

    外部+内部双利好促使四季度外贸向好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逐季环比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速二季度探底,下半年呈现反弹态势。1-4季度,我国进出口值分别为9753.8亿、1.02万亿、1.06万亿和1.1万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5%、4.3%、6%和7.3%.

    郑跃声表示,去年4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7.3%,表现好于2、3季度。这既与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措施有关,也与主要市场经济好转、回暖密不可分。

    “去年第4季度,特别是11、12月份,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较好,比如说美国制造业显著回升,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回升,欧元区的经济景气指数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同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比较好。外部市场条件的改善促使我国对主要市场进出口呈现了全面回升的态势。例如第4季度,我国对欧盟、美国的进出口分别增长了11%和9.7%,对日本的进出口也由之前的下降转为当季度增长3.6%,而与东盟、俄罗斯、巴西等国的进出口分别增长了9%、4.7%和11.9%.除此之外,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国务院又部署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国内经济和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我国”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也带动了出口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可以说是去年第4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表现良好的重要原因。”郑跃声说。

   去年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得到提升

    关于去年我国对外贸易在质量和效益方面,郑跃声表示,过去的一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规模又上了新的台阶,在整体增速保持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得到提升,我国对外贸易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进展除了开始我在通报情况时讲到的关于贸易伙伴趋向多元、贸易区域更趋协调、外贸主体结构更趋合理、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都是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进展。

    除此,郑跃声还补充两点,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在减弱,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2013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9.3%,这较去年上半年进一步回落了0.9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在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二是我国对外贸易效益在上升,出口产品的价格跌幅小于进口,我国外贸条件有所改善。2013年,我国出口价格的总体下跌了0.7%,而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了1.8%.由于进口商品下跌的幅度高于出口,全年外贸价格指数条件为1.01,这个数就意味着,出口同样多的产品,可以多换回1%的进口商品。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在提升。

    2014年外贸发展环境要好于2013年 外贸将步入平稳增长期

    关于今年的对外贸易形势,郑跃声表示,总体上来看,世界经济仍然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从国内形势来看,2014年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经济发展仍将稳中求进。总体来看,2014年外贸发展环境要好于2013年。

    具体分析,我们认为有四大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四大制约因素。

    从积极因素来讲,第一是世界经济回暖明显,全球贸易增长的预期在好转,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加快回暖,有望引领世界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将改善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第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了新部署,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此外,加快自贸区的建设以及扩大内地延边地区的开放改革战略,也将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推动外贸进出口的增长。第三是预计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这将有利于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加大进口的力度。第四是“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带动了与投资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

    同时也要看到,今年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是国内企业的外贸成本不断在增大。第二是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下降,以及今年加工贸易进口的低迷,将制约外贸出口的增长。第三是2013年第4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仅增长2.5%,全年加工贸易进口也只有3.3%.大家都知道,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先进口后出口,加工贸易增长的低迷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加工贸易的出口将不是很乐观。第四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着力解决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这对进口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将有所抑制,也将有所放缓。

    郑跃声认为,分析上面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总体认为,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既面临着国际需求和国内宏观政策环境改善等积极因素,也存在着成本要素上升和贸易摩擦加剧等制约因素。如果国际国内经济不出现大的风险,我判断我国对外贸易将步入平稳增长期,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关于今年出口形势,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此前曾表示,今年的出口形势总体是乐观的,在巩固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外,高铁、火电、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增长点。

    有分析人士表示,去年外贸增速虽然跌破8%,但是去年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改革、转型升级等带动下,今年外贸有望平稳增长,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将得到提升。

 

来源: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