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行业 www.sinosure.com.cn http://www.sinosure.com.cn http://www.sinosure.com.cn/sinosure/images/logo.gif http://www.sinosure.com.cn zh-cn www.sinosure.com.cn 5 <![CDATA[中国医药技术追赶需要加强 专利制度与医药创新的配合]]>

 

2014-3-6

 

    内容摘要:我国医药技术追赶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医药技术创新高度依赖的专利制度暂时未能充分反映当前医药创新的特征与需求。专利制度未能体现中药创新特点,对仿制药质量提升及加快上市速度没有足够激励,生物药的“可专利范围”条款与产业实际配合不够。有必要从四个方面调整专利制度以促进医药创新。首先,以国情为基础,探讨如何借鉴专利链接制度;其次,参照国际经验,尽快出台惠益共享制度;第三,根据创新特性,修正各类药物的“可专利范围”条款;第四,加强知识产权局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专利制度与产业发展配合的组织基础。

    关键词:医药产业,创新,专利

    医药产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其发展高度依赖创新。根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统计,美国大型制药公司年平均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4%,远高于美国制造业平均4%的研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分析统计数据后表示,若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有60%的新药不会被发明,有65%不会被利用。一种新药的研制,从治疗靶点机理的发现、化合物的合成、筛选、药效及毒性试验、动物试验到临床试验,直至最终批准上市,往往需要花费10-15年时间,平均投入超过8亿美金,每5000到10000个新化合物中只有1个最终能批准上市。因此,在医药产业领域,新药开发的利润回报主要来源于专利制度的排他性保护,其对专利保护的依赖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而,一国的专利制度对其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医药创新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医药创新的新特征为我国医药技术赶超带来机遇

    当前世界医药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化学药的创新相对停滞;天然药物(包括中药)的创新获得更多关注;生物药快速发展,成为创新新热点。

    化学药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90%以上的份额,是发达国家传统优势领域。但从1980年开始,全球化学药研发费用陡增,新药批准数却开始下降,2000年后这种趋势越发明显。1996-2000年美国制药企业研发投入约1060亿美金,期间上市新化学药173个;而到了2006-2010年,研发投入增加到约2350亿美金,上市新化学药79个。

    除化学药创新趋缓外,一大批基础化学专利药物即将到期。全球排名前20的制药企业将有35%的专利在2009年到2013年到期,仿制药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制药业整体发展速度(4%-6%,IMS, The Global Generic Market 2011)。发达国家的主销药品失去专利保护(发达国家销售前十名的专利药将有6个即将过期,IMS, The Global Medicine Outlook 2015),新兴国家市场医药份额将快速提升。

    全球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转向世界各地的天然药物(包括中药)与生物药领域。全球第三大跨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已在中国设立专门针对中药的研发团队。目前中国在中药创新及原材料和市场暂时仍具有传统优势。

    在生物药领域,中国的基础研发和发达国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产业化差距扩大。我国已经成功开发上市了30余种疫苗和20余种生物工程药物(其中包括8个抗体药物),并在个别领域开发出了全球领先的生物药(如北京科兴生物制品公司开发出了全球首个SARS疫苗和H1N1疫苗)。但制药工艺落后制约了我国生物药的产业化发展,特别在基因重组及抗体药物的产业化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制药业面临的挑战

    全球医药创新的新特点凸显了我国一些相对优势,比如在化学药领域的仿制技术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个别领域存在差距,如口服缓释剂等,与辅料质量有关),符合5到20年内仿制药市场会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新兴创新领域(中药和生物药)和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与化学药相比),但中国医药产业和国外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国内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药品控制。在高端市场,进口药占1/3,合资企业药占1/3,国产药1/3.中国整体销售利润的一半以上都归外资企业所有。抓住机遇改变不利状况需要面对几大挑战。

    一是中国仿制药技术虽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企业追求高质量仿制药的动力不足,产品低水平同质化严重。国内仿制药的利润平均只有5%~10%,而国际上仿制药的利润率平均为40%~60%.数量上,某些过热的仿制药品种最终获批生产的厂家数量达到几百家之多,而中高水平的新剂型和新制剂比较少。专利即将到期的国外药品很多是年销售额超过5亿~10亿元的药品,历来都是仿制药生产商竞争的目标。我国如不加快仿制速度和提升仿制药质量,就会错失良机。

    二是中药虽有传统优势,但现代化创新不佳。我国的中成药销量落后于日本等国家,有些年份还成为中成药的进口国。中药出口以廉价的原料药材为主,国外企业所用中药原材料的80%均是从中国进口,我国中药资源却日益枯竭。

    除此之外,随着各国对天然植物药的重视程度增加,我国的中药知识被国外广泛应用,并对相关成果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对我国的中药产业形成知识产权壁垒。据统计,全球现有170多家公司、40余家研究团体正在从事由植物成份、特别是从中草药中开发新药的工作。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利。

    三是生物药产业化面临制药工艺落后的瓶颈。我国生物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总体上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局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初具规模,但产业化态势严峻。有关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取得大约30000项科研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并形成效益的只占5%.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其一,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及工艺落后。发酵罐、细胞培养器、各种纯化设备和介质、分析仪器等主要依赖于进口;设备可以购买,但工艺流程却常被封锁。其二,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脱节。据估计,在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领域中,“上游开发”仅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

    二、中国医药技术赶超需要加强专利制度与医药创新的配合度

    (一)缺乏促进仿制药提升质量及加快上市速度的制度激励

    中国仿制药技术虽然与国际差距不大,但企业在提升仿制药质量及加快仿制药品上市速度方面动力不足,这与中国未充分考虑如何利用专利制度促进仿制药加快上市速度和提升质量有关。

    国外的专利链接制度在保护原创药专利的同时有助于促进仿制药上市速度和效率。药品专利链接(patent linkage)一般是指仿制药上市批准与创新药品专利期满相“链接”,即仿制药注册申请应当考虑先前已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避免可能的专利侵权,并赋予符合质量标准的首仿药一定的市场独占期和定价优惠。专利链接制度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任何药品上市审批前要审查其是否存在专利侵权;二是仿制药可以在专利药专利到期前利用该专利进行仿制,但上市销售只能在专利药专利到期后才开始;三是仿制药的审批程序更为简便,仿制药申报减免了临床前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研究项目,代之以参照新药标准的生物等效性;四是首仿药享有一定期限的市场独占期和定价特权。链接制度一方面强化对原创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简化仿制药审批程序且赋予首仿药一定期限的市场独占期,对于快速仿制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最早源于美国,由美国专利商标局(USTPO)和药品管理部门(FDA)共同实施。FDA与USTPO的管理职能相互独立,在药品注册过程中涉及专利问题审查时则相互协作。FDA在受理仿制药申请时将会涉及药品专利的信息报送USTPO备案并得到USTPO关于该药品专利状态信息反馈,以此作为FDA的审批依据,两个部门的这种衔接沟通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仿制药的专利侵权问题,也能清晰辨别谁是首仿药,在专利保护和促进仿制药发展之间达成有效均衡。专利链接制度实施后,仿制药在美国处方药中所占比例从1984年以前的19%上升至2002年的47%.加拿大以及欧盟部分国家有专利链接制度。

    我国没有形成专利链接制度。“仿制药”在我国仅指对已在国内上市且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的仿制,不包括对在国内没有上市销售药品的仿制。现行政策文件里没有“首仿药”的概念,对“首仿药”没有任何政策倾斜。对于国外已经上市但国内尚未上市药品的仿制药在中国按新药处理,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及临床试验等程序。此外,虽然2005年实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要提交“药品专利状况和不侵权声明”等,但药品主管部门与专利局之间没有法定的职能协作。现有制度在激励仿制药加快上市速度方面力度显然不足。

    (二)专利制度对中药创新特性配合不足

    形成中药产品需要原料、配方以及制备和制药工艺,并经政府监督管理程序方得以上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原料及配方领域有传统优势,但逐渐缩小;制备工艺的劣势被拉大,当前总体市场竞争力优势在缩小。这种状态与一些制度缺陷有关。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中药原材料及传统知识。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除了能够在中药创新专利、中药商标、中药植物新品种等新兴权利方面给予保护外,对于绝大部分的中药知识包括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中药理论知识、传统古方等以及中药原材料知识,由于处于公知状态而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但是其他国家借助我国传统的中药知识进行中药创新,获得大量专利保护。这就导致了外国智力创造得到充分法律保护的同时,我国的智力成果并没有受到尊重,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公平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因此提出惠益共享制度,基本含义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或传统知识获得知识产权赢得利润的公司或个人,应当和当地进行利益共享。该制度得到《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的确认。截至2006年,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据CBD确立的原则与框架已经或者正在制定惠益共享方面的立法。我国在这方面尚无实质性进展。

    其次是现有专利制度不能很好反映中国企业的中药创新,反而有利于强化外国企业在中药领域的竞争力。目前中药专利标准体系根据化学药体系建立,强调提纯的化合物及明确成分等。中药则讲究“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在制备中药过程中,几十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加工处理时这些物质又可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含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找到有效成分十分困难,而提取一个有效的纯化合物就更难了。这种情况下,很多颇有疗效的中药验方、汤剂等难以得到有效的专利保护。欧美日韩等国则利用自己在现代制药工艺领域的先进性,从中药中得到有效成分,按化学药产品发明专利申请的形式申请中药的产品发明专利,造成外国中药专利数量增加,产业化优势明显。

    (三)生物药领域的“可专利范围”条款有改进空间

    相比各国相对统一的化学药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生物医药的哪些创新可以被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可专利范围)还处在争议之中。例如,基因序列是自然现象,原本属于不被授予专利保护的“科学发现”的范围,但由于其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发达国家,如美、日、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突破传统知识产权理论,将之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试图圈占更多的基因资源和强化现有技术优势。

    这种背景下,各国对于生物医药可专利范围的规定很不相同。一般而言,生物技术越发达的国家对可专利范围规定的越广泛,从而为技术后发国家设置尽可能多的追赶障碍。技术后发国家则尽可能地缩小可专利范围,为本国产业最小成本利用外国技术提供制度空间。

    美国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可专利范围最为广泛的国家。其次是日本和澳大利亚,日本排除了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士和韩国等国家进一步限制了人体和人体器官不是专利保护的客体。奥地利、捷克和法国等国则因为道德的考虑,对人体器官以及从人体分离得到的其他产品,如细胞系、基因、DNA序列等,禁止授予专利权,因而其生物医药的可专利范围更为狭窄。除道德考虑之外,各国对于“可专利范围”的规定多取决于本国相关技术领先程度以及产业发展状况。

    印度的有关规定非常精巧,既遵守国际准则,又尽可能地为本国有关产业预留了低成本利用外国技术的制度空间。印度有着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专利范围的例外条款”,“例外条款”包含的范围不能被授予专利。比如明确将已知物质的“衍生物”或者新用法排除在可专利范围之外,这种排除避免了跨国公司对其专利药品的“常青”保护[①“常青”是制药公司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即通过略微的调整药物来不断的扩展药品专利的保护期限。通过已有物质的“衍生物”获得新的专利保护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有利于本土医药企业的发展。又比如对“微生物”给以范围最窄的解释,这也限制了跨国药企在此领域的政策优势,使得印度本土企业有一定的制度空间去低成本利用外国企业的相关技术。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内医药市场主要由本土医药企业占据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药企不仅在全球仿制药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原创药市场上也已经可以和美日抗衡。美国专家认为,与国情紧密配合的专利制度是印度能够迅速摆脱上世纪70年代对跨国药企的依赖,成长为颇具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大国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有关条款则体现了一贯追随发达国家的特点,其范围略窄于美日的规定,远比印度等国的保护范围要宽。比如,未排除“衍生物”,“微生物”也采纳比较广泛的定义。事实上我国医药(包含生物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远不如印度,国内高端药市场更需要摆脱对跨国药企的依赖,需要制度来抑制跨国药企的优势,为本土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很显然我国的“可专利范围”条款在这些方面有待改进。

    三、强化专利制度和医药创新配合度的几个方向

    (一)探讨符合国情的专利链接制度

    将美国的专利链接制度直接移植到中国,虽然可以促进仿制药加快上市速度,但会带来一些弊端。主要弊端在于跨国药企可能利用这个制度进一步延伸对专利药的实际垄断权。如跨国药企另行设厂,将快到期技术协议转让给新设厂(或者其他合作伙伴)。

    因而,在中国设立专利链接制度,必须首先克服这一弊端,杜绝专利药厂家对首仿药生产的实际控制。具体方法可以以促进创新的传播与发展为理由,规定首仿药厂家和专利药厂家之间不能存在实际控制或者关联交易,同时首仿药的制药工艺应和专利药有所不同。

    在克服弊端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参照美国的链接制度,明确对“首仿药”的政策优惠,在市场独占期以及定价方面给以倾斜。鉴于中国药企数量众多且市场规模很大,可以考虑政策优惠覆盖至前五家仿制药企业。

    (二)尽快出台惠益共享制度

    建立惠益共享制度既有坚实的国际法支撑,也有充分的外国经验可供借鉴,对于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建立该制度首先要划定受该制度保护的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范围,然后明确对资源获取的规定,以及对资源开发所得的利益进行分享的分配机制。可参考印度经验,尽快建立有关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数据库,由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协调实施利益分配机制。

    (三)分类完善“可专利范围”有关规定

    “可专利范围”是体现专利制度与国情能否配合的关键条款。对于“可专利范围”规定的每一项内容,都应当仔细考量,斟酌其对技术发展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比如对已知物质的“衍生物”该不该赋予专利?赋予专利会对本国产业有何影响?印度庞杂的“可专利例外条款”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完成的。

    我国的“可专利范围”条款是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宗旨将国际条约或者发达国家的规定直接“拿来”而形成的。医药领域的“可专利范围”也是如此。化学药的专利保护范围全球相对趋同,各国自主空间缩小,生物药和天然药(中药)的“可专利范围”正在发展之中。我国应当组织法律、经济以及技术专家的联合团队对生物药和中药的“可专利范围”进行细致的重新检视,比如“微生物”的定义是否可加以限制,“衍生物”是否赋予专利等。总体而言,生物药的“可专利范围”可以在细致地甄别之上缩小可专利范围,中药的“可专利范围”则可尝试突破化合物及成分的限制,扩充“可专利范围”。

    (四)加强知识产权局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

    中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阶段,对其在国家竞争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制度的发展上也不再是单纯地迫于国际压力的“被动接受”,对于制度如何促进本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了更高要求。但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充分沟通与协调,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不能充分体现产业特性。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目前主要着眼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条款解释和微观应用,对于与产业的配合度缺乏系统权威的信息来源;行业主管部门对产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了解,但是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及立法精巧性缺乏足够知识。体现行业需求的“可专利范围”条款以及“专利链接制度”都需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合作。有必要以完善这两项制度为起点,建立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创新驱动发展与专利制度”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吕 薇

    课题协调人:沈恒超

    课题组成员:毛金生 李志军 沈恒超 董 涛 邓仪友 戴建军 王怀宇 郝 喜 柴耀田

    执  笔:王怀宇

 

来源:2013年第177号    国研视点 2013年9月3日

]]>
<![CDATA[预测中国传感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4-2-20

 

    近年来,物联网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传感器产品需求上涨。 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我国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汽车、物流、煤矿安监、安防、RFID标签卡领域的传感器市场增长较快。

    与此同时,当然中国传感器市场增长麻利,但受到科技综合力量影响,本土传感器财富尚处于非常壮大的地位。我国目前有1688家企古迹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独霸,但从事MEMS研制生产只需50多家,而且范畴和独霸都较小。没有形成充实的范畴化独霸,导致我国传感器存着技能低但价格高的问题,在海内市场上就失了优势,也使得市场所作加倍激烈。

    2015年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200亿目前,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近年来,全球传感器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全球3000多家传感器制造商的总销售额为500亿美元,而2010年世界传感器市场规模达800亿美元以上。随着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国内传感器产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据统计,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或达到7500亿元,传感器产业将从中直接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27亿元。据业内专家介绍,此后中国传感器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传感器产业在双加工程(加快力度和加快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中国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基地。目前,国内有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分别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陕西基地,1990年2月成立了陕西省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主要是以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黑龙江基地,主要以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早在2009年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年总产量已达到20亿只,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

    近年,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我国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预计未来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将来自于无线传感器、微系统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传感器已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并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国防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CDATA[形成合力,促进手机产业创新]]>

                                              2014-1-17

     内容摘要:我国手机产业从技术引进到发展壮大,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手机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是:从劳动密集环节逐步向技术密集环节延伸,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拓展,产业集群促进了行业创新。我国手机行业参与产业高端环节创新主要面临着产业基础研究落后、知识产权壁垒较高等问题。国内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难以适应我国手机产业目前发展阶段的创新特点。应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手机产业创新成果,引导企业在专利、标准、研发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应对国际竞争;同时着眼于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集中研发资源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关键词:手机产业,创新,发展,建议

    手机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密集度较高,技术进步较快,促进手机产业创新对于推动我国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从引进国外手机技术开始起步,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球六成多。1997年,我国建成第一条手机生产流水线,之后手机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高速发展。2012年,我国手机产量约11.8亿部,占全球出货量比重超过60%,出口总量达10.1亿部,占全球出口量约八成,出口额约810.2亿美元。我国手机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三大产业集群区,国内企业主要从事手机设计、软件应用开发、配套元器件生产和手机组装,产业上游环节的芯片、操作系统依赖国外企业提供。手机终端市场中,国内已经形成了由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少数大品牌和众多中小手机厂商组成的局面,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由国际品牌手机企业占据。

    我国手机产业在经历成长期后,企业的技术能力逐渐增强,在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开始取得突破。2009年,我国企业在基带芯片(基带芯片是整个手机的核心部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展讯公司成为国内市场位列前三的基带芯片提供商,华为下属芯片公司海思推出了智能手机芯片,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基于谷歌操作系统的第一个手机芯片,联芯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向3G终端制造商提供量产的TD手机芯片。

    在技术能力增强的基础上,我国部分手机企业开始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我国手机产业从最初的加工组装和贴牌,发展到目前已经具备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一些具备技术、资本等优势的领先企业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华为公司在经过多年的代工后,开始推出自己的品牌,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2012年采用自有品牌的手机出货量达到85%。

    二、手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我国手机产业从起步发展到今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从劳动密集环节逐步向技术密集环节延伸

    在手机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发挥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从劳动密集环节进入产业链,待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由于我国手机产业从引进国外技术起步,企业起初不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早期的手机企业主要是从国外购买手机生产方案,从事加工组装,技术含量较低。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企业开始进入产品外观设计环节,并在手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发,技术含量逐渐提高。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进入到手机芯片、操作系统等部分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二)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拓展

    在我国手机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国际知名品牌手机的市场定位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市场。由于中低端市场需求相对容易满足,且国内企业主要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国内手机产业从起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针对中低端市场需求开展创新。少数国产手机厂商尝试进入高端市场,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实际上,我国中低端市场需求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手机企业抓住了中低端价位手机市场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行业发展初期市场份额的迅速壮大。随着国外手机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大,我国手机企业发挥成本优势,进一步挖掘国内低端市场需求,加大对县乡市场的开拓力度,再次取得成功。

    除了国内市场外,我国手机企业还注重开拓国外市场,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开展创新。随着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移动通信市场开始进入繁荣期,为我国手机产业创造了规模巨大的海外市场。我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巴基斯坦、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等新兴通信市场,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大型手机企业如中兴、华为、宇龙酷派等,逐渐向中高端市场转型,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如中兴2011年启动手机高端战略转型,加快品牌建设,2012年智能手机销售收入中高端产品占比为15%;华为于2012年发布了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四核处理器及手机芯片的高端手机;宇龙酷派2012年在美国发布了4G手机,并以自主品牌销售。

    (三)产业集群促进行业创新

    随着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手机产业集群,在产业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集群涵盖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渠道,形成了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为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集群内聚集了众多业内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因此,集群内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创意都会得到快速响应,引发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连锁反应,通过各主体间的分工协作,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造、销售新产品。

    产业集群在促进手机行业创新方面发挥了以下作用。一是提高了企业应用研发水平。我国手机企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研发,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通过合作和交流,不但完善了技术应用,也产生了应用方面的创新。同时,企业间研发人员的流动也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降低了产品成本。产业集群的存在降低了手机企业的配套服务成本,进而减少了企业管理费用。集群内数量众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了各环节的加工服务费用。三是提高了新产品上市速度。集群内手机生产企业与相关配套企业互为依托,配套企业提供从方案解决到外观设计的“一条龙”服务,使得国产手机企业能够快速推出新产品。

    三、手机产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大为增强,但与全球手机产业领先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制约我国手机产业创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产业技术的基础性研究落后,制约企业参与前沿技术创新

    从产业链来看,手机只是一个集成终端,手机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的信息产业基础为其提供支撑。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芯片、软件等信息产业基础研究方面落后,产业化不足。体现在手机产业中,则是手机操作系统、处理芯片和平台软件等核心技术的发展被跨国企业主导,导致我国手机产业创新的基础薄弱,参与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受到制约。其中,手机操作系统将系统提供商、开发者、设备制造商乃至电信运营商、终端用户等多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成为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大多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及定制业务进行市场开发,缺乏独立自主的手机操作系统,导致国内手机厂商对国际巨头的依赖。比如,国产手机操作系统普遍存在版本升级缓慢、漏洞修复困难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依赖进口芯片,在上层进行封装,阻碍了我国企业对基础协议的理解和研发方向的选择。跟随国外手机产业发展的状况导致我国手机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投入创新。

    (二)企业参与产业高端环节竞争面临较高的知识产权壁垒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其知识产权特点与其他行业有明显区别。一是通信行业要求互联互通,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来共同完成通信目标。标准化将私有的专利变成了公用的必要专利、基础专利。二是通信设备技术高度密集,专利高度交叉,许多公司的技术和专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上技术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家通信企业不可能只使用自己的技术来完成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必然会用到其他公司的专利。国际通信巨头已经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并申请了大量的核心专利,一些专利已经形成国际通信标准,对后来企业形成了较高的知识产权壁垒。我国通信行业尤其是手机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产权差距。即使是手机专利拥有量居前列的中兴、华为,其核心专利占比也较小。因此,在手机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往往利用知识产权优势打击我国企业创新。

    (三)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不利于手机产业技术创新

    我国手机产业目前以应用创新为主,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难以保护和促进手机产业创新。我国大部分手机产品赢得市场主要依靠外观设计和功能方面的创新。然而,现行《专利法》关于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标准、审查周期和保护程序等方面难以起到保护手机产业创新的作用。从授权标准来说,我国外观设计的授权标准较低,一些简单模仿,甚至照搬非相近种类产品的已有设计,或对已有设计稍作改进、变换等低水平模仿的外观设计,都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此类创新程度较低的手机外观设计专利往往会阻碍市场竞争和妨碍进一步创新,违背了专利政策激励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程序上来说,实践中模仿他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一旦被权利人诉诸法院,侵权嫌疑人可能启动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以拖延时间。由于漫长的专利复审和诉讼程序增加了权利人的维权成本,专利权人往往对于较小的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态度,无意中助长了侵权行为。另外,由于手机上市周期比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周期短,手机更新换代的生命周期往往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10年的保护期限。因此,对于手机产业来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制度并未充分发挥对手机的保护作用。而脱离了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创新,必然面临更大的模仿压力。面对模仿压力,手机生产商只能进一步缩短手机上市周期、降低成本从而获得市场先行的利益,这必然造成手机质量下降和低价竞争等现象。

    另外,随着手机发展到智能机时代,手机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已成为企业重要的创新领域和核心竞争要素。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先后将电子屏幕的图形用户界面、图标等产品界面列入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但我国目前的《专利法》仅对物理产品提供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未将电子屏幕的图形用户界面列入保护范围。因此,智能手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在国内无法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者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四、促进手机产业创新的建议

    手机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高度重视行业的创新发展。企业、政府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手机产业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一)引导企业在专利、标准、研发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应对国际竞争

    面对国际手机巨头在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应以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带动国产手机企业做强做大。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开发,围绕手机产业共同努力,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一是引导企业在专利、标准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应对国际挑战。面对知识产权处于落后地位的局面,国内企业须加快建设中国手机专利池、标准联盟等,共同应对在专利、标准方面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跨国公司。二是引导企业、研究院所组成技术研发战略联盟,共同投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成果应用。在一些国内目前尚未攻克、依赖国外的关键元器件方面,引导企业共同投入,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并逐步推动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在行业内的应用。三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检测、信息发布、知识产权等方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创新,加快行业发展。

    (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手机产业创新成果

    从外观设计制度来说,许多国家考虑到不同产品的特点,对于生命周期较短或者容易被模仿的产品,设立了延迟公开制度(例如欧盟)或者秘密外观设计制度(例如日本)。其目的在于使这些产品在上市之前既可以获得外观设计保护,又不必公开设计的内容,使得权利人有充分的时间设计产品和准备上市。上述制度设计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外观设计制度、保护手机创新成果具有借鉴意义。另外,从降低维权成本、有效制止侵权的角度考虑,还有待缩短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确认的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及时维护手机外观设计权利人的利益。最后,针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将外观设计保护延伸至电子屏幕设计,为我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提供法律保护。

    (三)着眼于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集中研发资源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通信行业技术进步较快,在第一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都处于落后地位。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通信标准并取得成功。目前,3G已经开始应用。一方面应该抓住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机遇,在3G技术应用领域开展创新。我国手机产业在已有技术领域没有优势,但随着产业向智能化、多媒体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可以借助新技术为突破口,首先在某个或某几个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然后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开发和完善新的应用,并推广到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着眼第四代通信技术发展,力争突破国外的知识产权壁垒。到了3G手机乃至4G手机之后,手机的软件和关键元器件越来越重要。我国手机产业已经具备较好的技术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加强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可能取得突破。因此,应该着眼于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加强对手机产业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争取在4G时代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的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吕 薇

    课题协调人:李志军 马名杰

    课题组成员:沈恒超 田杰棠 戴建军 李广乾 罗 涛 李 忠 杨 超

    执笔:戴建军

 

来源:2013年第150号    国研视点 2013年8月8日

]]>
<![CDATA[中国工业机器人如何“逆袭”]]>

                                                  2014-1-16

  2014年伊始,中国工业机器人即迎来重大利好。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方式,受《意见》影响,法因数控、日发精机等概念股一度涨停。

  而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受制于成本高、规模小、可靠性不足等因素,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尚未充分释放。赛迪顾问消费品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郑芳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在一些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此促进关键技术的研发,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市场容量待释放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等背景下,中国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据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08~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平均每年安装量约15000台,2012年新安装量为24800台。

  从政策导向上看,工业机器人也是较为受益的产业。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郑芳华表示,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领域,是直接受益的产业。

  此外,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郑芳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三个方面:装备改善、品种质量和两化融合。其中装备改善和两化融合都与工业机器人密切相关。

  和前景广阔的市场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已有一批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但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另外,由于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成本和可靠性上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

  在2013年4月举行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仪式上,该联盟秘书长宋晓刚也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质量和关键零部件。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国家层面早已将工业机器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不过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诸多技术难题尚未攻克,产业蕴藏的巨大市场容量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助推产业发展

  针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意见》提出了具体目标,包括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等等。

  贺在华告诉记者,国内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核心技术、核心设备等环节的攻关一直都在继续,诸多研究成果也陆续公布于世。“《意见》基本涵盖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未来在落实过程中,所需的细则、监管条文也会随之完善,预计更加翔实全面、执行性较高的产业规划有望在年内出台。”贺在华说。

  郑芳华也表示,《意见》下发后,产业规划、指导目录,以及相关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方面的建设也会陆续跟进,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不过贺在华也指出,《意见》的下发虽然能够鼓舞并带动相关企业积极涉足工业机器人领域,但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诸多顽疾。“技术进步、规模化、成本压缩等问题仍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协作,经历过相当长一段蛰伏期后或能有所提升。”

  郑芳华也向记者表示,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实力还比较落后,有些企业只是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商,而一些技术的研发也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郑芳华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类似于当年的PC,从军用领域到民用领域经历的时间比较久,一旦大规模生产之后,将呈指数级增长。

  走差异化道路

  除了关注技术创新能力,《意见》还提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具体路径。《意见》指出,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示范工程,在工业机器人用量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在劳动强度大的纺织、物流行业,在危险程度高的国防军工、民爆行业和对产品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半导体、视频等行业开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

  郑芳华表示,对于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突破,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化带动,投入再多的钱也很难一蹴而就。而《意见》的上述提法,正体现了以产业化带动关键技术突破的思路。而这也正是中国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所在。

  谷歌公司近期收购了8家软件密集型的机器人公司,包括日本Schaft、美国BostonDynamics等公司,引发市场关注。

  郑芳华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走和谷歌不同的道路,大力发展那些量大面广、相对中低端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当前我国工业正面临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困境,选择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形成规模后,相应的零配件成本会不断降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也将不断提高。”郑芳华说。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CDATA[顾文军:中国半导体业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2014-1-16

   近日,电子产业知名观察家、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对201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了点评。在他看来,2013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瞬间“春风送暖入屠苏”:好事不断,多点开花。上有国家大政策,中有产业大整合,下有企业大发展,激动人心的消息让人目不暇接,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然来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3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瞬间“春风送暖入屠苏”:好事不断,多点开花。上有国家大政策,中有产业大整合,下有企业大发展,激动人心的消息让人目不暇接,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然来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让我们回首2013,看看去年业界的十大事件。(注1.因研究范围,十大事件仅局限在产业内;2.因产业统计原因,本次事件评选暂不包括台湾地区的业界事件。)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政策呼之欲出

  事件:9月2日到5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深圳、杭州、上海调研集成电路产业;9月12日在北京调研;并于9月份和10月份分别在杭州和北京两次召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座谈会。马凯强调,加快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聚焦重点,强化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点评: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而这次新一届领导人把集成电路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成立领导小组来支持这个产业,绝对是恰逢其时、雪中送炭。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到了快速成长、亟需营养的青年时期。但放眼全球,危机却步步逼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寡头竞争,新的上下游的“合纵连横”正在形成,领先的设备公司、制造公司和设计公司之间的虚拟联盟正在形成,原本开放的产业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地变换。

  如果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在这五年内不能快速发展,那么未来很有可能面临“终端公司没有芯片话语权、芯片公司没有制造伙伴、制造公司没有设备买”的边缘化的威胁。可以说没有任何时刻比今天,政府在这显得更重要。在此背景下,业界对此政策无不翘首以盼,日思夜念。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的动态变化和政策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曾几何时,众多优秀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在政府扶持面前只能感慨“春风不度玉门关”。如何真正把资源和支持给到那些具备国际竞争力、掌握先进技术、拥有真正市场能力的领先企业,与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再被“胡椒面”所困扰,以及在实施层面如何确保实际执行胜于纸面政策,这都是摆在领导小组面前的大难题。

  大产业需要大政策,大政策需要大智慧。相信新一届的领导人会有大智慧来解决上述大难题。而对业界来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期盼之余,更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毕竟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是实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题。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在这个创芯的长征中,路遥靠“马”力,也祝愿这个产业能像马凯副总理的名字一样:“马”到功成,“凯”旋而归。随着马副总理的担纲,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真正进入了“马”年,借用最近网络上很火的“马上体”,希望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马上有芯”:

  澜起科技引领中国芯片公司重启海外上市路

  事件:9月26日澜起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三年来唯一在美国上市的芯片公司。在澜起股价强势上涨的利好下,敦泰科技与11月8日、矽力杰与 12月12日在台湾成功上市。

  点评:在中概股表现不好,众多公司私有化的背景下,能够敢于“走出去”更值得提倡。澜起科技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以及后续优秀业绩和优良股市的表现,不仅给中国芯片概念股在国际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也给后续中概股在美国股市的上市融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澜起科技是国内少有的“在国际,为国际”国际化芯片公司: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国际化的产品市场(尤其是作为全球少数几家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领域掌握关键技术的芯片公司);国际一流的财务数据:澜起科技2013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63.7%,运营利润率为28.8%!这是中国唯一在净利润率排进全球前十五名的芯片公司;上市以来,股价较发行价最高曾经上涨96.9%。

  水涨船高,敦泰科技和矽力杰在台湾同样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这三家公司的成功上市以及优异表现,为未来中国芯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或者再融资无疑开了一个好头。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芯片股与中概股在国际资本市场遭遇“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待遇有着多方面、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原因,中国公司尤其是芯片公司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还是需要认真考虑。同样,也希望我们的监管机构在相关政策上做些完善,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条件做些变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优秀公司在国内上市。与其通过私有化“曲线上市”不如创造条件直接在国内“一步到位”。这对资本市场的完善,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讯进入十亿美元俱乐部,成为首家销售额过十亿美元的设计公司,引领中国芯片公司在手机领域全面开花

  事件:11月12日,展讯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为2.933亿美元;净利润为35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4%。预估2013年全年销售额将超过10亿美元。成为大陆第一家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芯片设计公司。

  点评:与海思的销售额主要来自母公司华为,支撑也主要依靠母公司,并且手机芯片也主要供给母公司的封闭模式不同,展讯的销售额完全来自纯市场定价的的开放市场,并且芯片出货量和扶持的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远多于海思。(中国市场广阔,需要探讨多种模式的发展路径,海思的封闭模式也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式:海思走多远,就看华为走多远。期待海思这种特殊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探寻一条新的路径。)2013年是展讯“量”与“质”双丰收的一年:主芯片出货超过3.2亿颗,仅次于高通和联发科,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主芯片供应商;智能手机主芯片出货超过1.2亿颗,占全球17%的市场份额;而TD主芯片出货接近1亿颗,超过60%的市占率。在“质”上,展讯在今年更是和紫光强强联手,为公司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形的数字背后是对产业链巨大的无形带动:展讯与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国内代工、封测厂紧密合作,实现了先进工艺在国内的大规模生产与封装;随着展讯主芯片不断地攻城拔寨,国内众多中小周边芯片公司的配套产品也通过和展讯方案的紧密配合“飞入寻常百姓家”。整个2013年,中国的芯片公司在手机市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中有六家(展讯、海思、锐迪科、格科、敦泰和兆易创新)主要面向手机市场;而像集创北方、博通集成电路、中科汉天下和卓盛等围绕手机周边芯片的中小公司也是成绩喜人。重邮信科也获得了三星风投、华犇电子信息投资创业基金、凌阳科技等公司的战略性投资。并与三星半导体合作完成了两款芯片,向海尔等品牌厂家推出了四核智能手机的完整解决方案。众多“中国芯”也随着中国的手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国内资本积极介入集成电路产业:紫光重磅收购,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产业发展

  事件:6月20日清华紫光集团向展讯发出收购要约;7月12日紫光和展讯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的合并协议,收购总价为17.8亿美元。而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唯一:1月16日台湾威盛宣布将与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共同设立资本额达2.5亿美元的合资公司;锐迪科微电子分别在9月27日收到上海浦东科技投资和11月6日收到紫光的收购要约。

  点评: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全线强势提升,可谓是“全国产业一片红”,紫光的强势介入,则使整个产业“红得发紫”。很久以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集成电路产业重新“车如流水马如龙”,众多的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重新关注起中国的芯片产业。紫光的大手笔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生的巨大作用。

  而在这里我主要阐述紫光的运作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另外的意义:在推动国内产业整合的同时,紫光的大动作会引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潮。而在这个全球产业大调整的历史机遇中,通过并购使国际领先技术和国内优势资源优势互补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确定并购专项资金;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等投融资机构积极配套,降低企业在并购中的现金支出;从税收、资本等层面出台鼓励跨国并购的政策和措施;简化审批程序,快速科学决断,引导国内优秀企业和资本参与到全球整合的大潮中,让中国产业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调整的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也应该看到,“并购”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要立足于世界,还有太多的雄关要跨越。毕竟中国的芯片产业在全球来看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喧嚣过去时,尘埃落定日,当是中国芯片产业“自强”的真正开始。

  中芯国际连续六个季度盈利,引领中国Foundry产业创新高

  事件:10月22日,中芯国际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销售额为5.3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净利润4250万美元,同比增长2.5倍,连续六个季度获得盈利。2013年是中芯国际多方面成功的一年:管理层面上团队继续优化与补全;战略层面上与北京成立合资公司,启动总投资高达35.9亿美元的中芯北京二期项目;资本层面上中芯的股价(港股)全年上涨55.26%,并且在11月7日成功发行2亿美元可换股债券;技术层面全年实现先进技术与特色工艺的双丰收:40纳米在第三季度销售额中占15.7%,而特色产品的销售额,2013年第三季度比2012年第三季度增长超过50%;业务层面上预估2013年中芯国际将会第一次实现连续两年盈利,并且销售额、毛利和净利都将再创历史新高。同样中国Foundry在2013年也全面进步:华力微电子的55纳米工艺开始量产;华虹和宏力半导体完成整合;先进半导体积极定位中国市场,中国客户的销售额创历史新高。

  点评:一个季度进步不难,难的是每个季度都在进步。能够连续六个季度盈利,绝对有着不能仅仅用运气来解释的原因。枯燥的数字背后是高超的管理艺术,高效的运营效率,踏实的工作风格和务实的产业理解。

  中芯作为大陆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最大的Foundry厂,它的发展对中国半导体绝对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样带给业界的贡献绝不应该仅仅是晶圆生产、销售额和技术发展等看得见的层面。事实上,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大发展的新时代,管理层的选择、战略定位的分析、“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的平衡,都非常值得深思。中芯国际“凤凰涅槃”的经验绝对值得业界深思与借鉴。

  如此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芯国际和整个Foundry产业还有太多“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中芯国际取得了“量”上的成功,但在“质”上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未来战略定位,优秀人才招募,公司文化建设,巨额投资来源,先进技术发展等个个都是难题。而同样,对中国的Foundry产业来说,是做成熟工艺赚小钱求稳定过小日子,有今天没明天;还是所有的家当投入先进工艺(尴尬在于投入所有家当一家公司也支撑不起先进工艺的研发),没今天梦明天?这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而与设计产业加速整合相比,更需要整合的Foundry产业却“雪拥蓝关马不前”。更值得深思的是目前的Foundry厂家大多是国资背景,为何却难以整合?而Foundry产业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国资的助力。那么“国资”的进入对产业是“利”还是“弊”呢?

  作为产业的支撑和基础,Foundry产业在未来中国半导体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破解上述难题,仅仅指望中芯国际和国内的代工厂是不够的。创芯路上无坦途,这需要我们共同的思考,共同的努力。

  资本青睐,股市飘红,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一片红

  事件:12月31号一年股市正式收市,在资本市场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上下一片红。受到多重利好的影响,芯片设计公司在去年的股市市场绝对是“梦里喜悦无说处”。25家芯片设计公司的股票仅有两家下跌。综合涨幅超过100%。而在涨幅前十名的公司中,第十名的涨幅就高达76.1%。与此同时前十名的公司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台湾股市和纳斯达克都有,这表明全球资本市场都对中国芯片设计业的信心与期待。

  点评:资本市场对中国设计公司的青睐,是有多层次原因的: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带来的政策憧憬,到“斯诺登事件”和“监听门”带来的对国家自主安全的反思,以及国家每年进口芯片接近2000亿美元这个“中国芯痛”带来的进口替代的空间,乃至“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奋图强。“中国芯”的进步和未来给了我们太多的期待。中国集成电路公司全面向好肯定不仅仅是2013年的事情,展望未来,这种进步还会持续。

  有芯不似无芯苦,在整个新世纪的集成电路产业竞争中,中国产业肯定会奋起直追。因为在新时代,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从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演变为综合实力和生态系统的竞争。”IC”=In China就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壮大的最根本原因。

  “东边日出西边雨”,国际竞争对手“日落西山”的背景下是中国企业的“日出东方”。在集成电路产业新时代,“中国芯”肯定能在新世纪的夜空星光灿烂!

  多家中概股被私有化:展讯引领中国芯片公司“回家”

  事件:12月16日展讯宣布被紫光收购之交易得到了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12月24日展讯下市,变成一家私有化公司;9月25日美新半导体下市;锐迪科微电子分别在9月27日和11月6日收到浦东科投与清华紫光的私有化要约。

  点评:如果说澜起科技去美国上市是“走出去”的话,那么展讯的私有化则是“回家”。这一“出”一“回”彰显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多姿多彩。展讯的回归更像是外出留学多年的青年才俊,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然促使展讯踏上“回家路”的除了“拳拳之心”,还有国内的发展环境和多方的关心与支持。同样回归的意义也决不能仅仅体现在资本运作上:将领先的技术和国内广阔的市场充分结合,把世界级的产品和国内巨大的需求完美对接,全方位地为祖国服务,“在中国,为中国”才是回归的内涵。如果紫光和展讯的优势互补能够尽快产生化学作用,那么紫光和展讯的合作将会使中国第一次拥有国际第一梯队的芯片设计公司,进而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为中国的集成电路和通信产业做更大贡献。“回家”,是为了更好地出去。希望回归的展讯,回归的中概股公司尽快“更上层楼”,再次以崭新的面貌走出去:角逐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而这才应该是回归的终极内涵。

  合肥、天津、无锡等地相继推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众多城市争当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第二梯队领头羊

  事件:10月9日合肥市发布《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争取十年内将合肥市建设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转移地、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大国内影响力的“中国硅谷”;12月天津市发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7月4日无锡市发布《无锡市微电子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点评:与之前不做规划,盲目招商相反,新一届的地方政府大多理性,能够深入调研产业,科学发展规划,制订符合本地发展的计划。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地方政府作为企业落地发展的载体,政府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对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合肥、天津、无锡等地能够改变思路、科学规划,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以“特色选产业、产业选企业”的新思路代替“给钱给地”的招商引资思路,对结合政府扶持产业的积极性与产业的发展规律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合肥、天津等地科学规划,专业服务也获得了业界的青睐和回报:11月18日联发科技将其汽车电子芯片项目落地合肥;12月18日国内穿戴式市场芯片龙头和国内CPU龙头公司北京君正发布公告:投资1.4亿在合肥成立全资子公司;2014年1月13日,包括展讯通信、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大唐电信等多个领域龙头在内的十五家芯片公司集体签约合肥;按照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协会的统计,天津则成为2013年芯片设计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城市。随着产业转移,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逐渐进入后“京沪深”时代。合肥、天津、无锡等地将积极争当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第二梯队的领头羊。而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自下而上的专业服务,制订专业的产业发展规划,拥有深刻的产业理解,则是胜出的关键之匙。

  曾几何时,国内地方政府纷纷发展高科技产业,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可到头来,几家欢乐几家愁?政府和企业从初见时的相见恨晚到后来成为陌路仇人,此类故事不绝于耳,让业界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却道对方诺易变”。前天是太阳能,昨天是LED。相同的故事,不停地上演。政府的积极性和产业的发展到底怎样才能和谐共存,良性发展。这是个问题。而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规律办事,拥有长期合作眼光,摈除急功近利,尊重企业运作,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微、新阳等公司产品进入世界一线大厂量产:国产设备和材料产业大丰收

  事件:2013年8月,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纯铜电镀液产品百分之百切换进中芯国际上海8寸厂中央供液系统,并被认定为该厂超纯铜电镀材料Baseline(基准材料)产品。至此,国内诞生了第一款8寸晶圆制程工艺材料Baseline产品,打破了国际半导体材料巨头企业的长期垄断,国产高端半导体材料正式进入90纳米以上技术节点。而安集微电子和江丰等公司在各自领域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材料产业喜报频传的同时,设备产业也取得骄人成绩:2013年中微半导体的设备订单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截至2013年年底,中微半导体已有多个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产品的240个反应台,在20多个国内外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实现量产。在国内高端介质刻蚀设备市场达到3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在先进封装硅通孔刻蚀超过了50%的市场占有率。在台湾的一流生产线上已超过100台进入量产,包括40纳米到28纳米量产。在韩国先进生产线最关键的20纳米前端接触孔刻蚀上,已实现每月3万片以上晶圆的量产,并在15纳米接触孔刻蚀的研发上,超过美国设备,成为下一代的首选设备;盛美半导体2013年销售海力士三台12寸清洗设备,获得台湾合晶,长电先进等其他客户多台量产订单,全年销售额接近一亿人民币,较2012年成长接近500%,并且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而睿励科学仪器的光学测量设备也开始了在12寸生产线销售。这是我国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企业,第一次实现在国际和国内先进芯片生产线大规模量产的记录。

  点评:长久以来,设备和材料产业一直处在被遗忘的角落,之所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除了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门槛、专利壁垒和量产难度非常高,长久都被海外少数几家巨头垄断。随着以中微半导体、上海新阳半导体为代表的国内设备和材料企业成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进入国际市场,标志着我国本土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取得质的突破,正式踏进新时代。

  随着半导体进入纳米时代,设备越来越成为芯片产业的关键,其中最难的是光刻和离子体刻蚀;而材料则成为生产中的石油,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材料和设备产业作为能够快速配合半导体制造实现成本控制、工艺提高的环节,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优化与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同样,在国际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工业高度垄断和集中的情况下(国际上每种领域只有两三家存在),国产厂家的“大丰收”不仅仅打破了国际上的垄断,并且在使国际竞争对手快速降价,以及帮助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建立全线可掌控的综合竞争力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瑞芯、全志和晶晨等“平板三杰”引领中国应用处理器芯片公司笑傲全球平板市场

  事件:2013年,瑞芯、全志和晶晨等应用处理器芯片公司发布多款领先产品,因事件众多,统一算为2013年的现象级事件。

  点评:后PC时代,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顺理成章成为全球芯片巨头竞相逐鹿的主战场。如果说手机领域是展讯、联发科和海思等中国公司共抗高通的话,那么在平板领域,绝对是中国公司笑傲江湖。第一梯队的瑞芯、全志和晶晨这“平板三杰”和第二梯队的君正、新岸线、炬力、盈方微等中国公司在2013年主芯片出货就接近1.2亿颗。市占率超过全球一半,而在非苹果系的平板电脑市场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13年上半年全志一马当先,下半年瑞芯则重回平板之王,而晶晨则在OTT市场独领风骚。“平板三杰”中的瑞芯微是少有的被国际公司高度关注的中国公司:作为一个中国公司,能够创造市场、引领市场,而不是靠价格战去低价竞争,瑞芯微算是中国公司的一个另类。头顶“平板之王”的名号,瑞芯微在2013年以及今年CES上发布的多款产品引起了国际品牌的青睐。

  无近虑则有远忧,中国平板公司的丰收年是盛宴的开启,还是最后的晚餐?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应用处理器公司面临着没有通信芯片的威胁,而联发科和展讯等通信芯片公司已经杀入平板市场,“挟通信以令平板”,并取得良好成绩。有“通信”转“平板”是顺水推舟,而仅有“平板”想转“通信”却是相反;与此同时,与通信芯片开始寡头竞争相比,应用处理器公司还是乱战一团,缺乏整合。期待瑞芯和全志等公司能够引领处理器领域的大整合。

  结尾

  今年花胜去年红,更喜明年花更好。作为产业人,也许你错过了美国芯片业的传奇,但却会亲眼见证中国半导体的辉煌。如果你又是中国产业人,那么我们将以生逢其时为幸,以乐(做)在其中为荣。就让我们在这个“荣幸”的时代用我们的中国心托起产业的中国芯!

 

来源:    电子信息产业网

]]>
<![CDATA[现代种业的高科技属性]]>

                                             2014-1-13

   深刻认识现代种业的高科技属性,切实遵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已成为民族种业做大做强的不二之选。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国人对于种子的重要性并无疑义。但说到种子的高科技属性,许多人的认识尚不清楚。在有些人眼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育种专家所干的活儿,似乎很“土”,与高科技不沾边。其实,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现代种业已发展成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是高科技含量,而且是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同时周期长、风险高、品种经济寿命短、更新换代快。从国外的跨国种业公司来看,种业的高科技属性尤其明显。

  种业附加值高以番茄为例,1粒番茄种子可以卖到1欧元,1千克番茄种子的市场售价高达60万欧元。据统计,名列前茅的跨国种业公司毛利率在50%以上、纯利率在20%以上。对于农民来说,良种的投入产出比也会更高。

  研发投入强度大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种业十强的种业研发投入占同期销售额比例高达10%~30%。2010-2011年度世界种业十强的研发投入总额为44.78亿美元,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为18.7%,其中前五强的研发投入总额为41.51亿美元,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高达20.2%。荷兰瑞克斯旺、安莎等蔬菜种子公司近年研发投入占比,甚至达到25%~30%。而同期装备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只在5%左右。

  研发人员比例高据了解,孟山都、先锋、先正达三大跨国公司都有数千人的育种研发人员,他们大多具有博士、硕士水平的专业背景。例如,先锋公司在全世界有职员12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达4000余人;瑞克斯旺公司的研发人员占43%;安莎公司的研发人员占50%以上。

  跨国种业公司不仅拥有数量可观的高素质研发团队,而且已建立起矩阵型、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大规模商业化育种程序,实行程序化、流水线式管理。这些公司的研发岗位人员分工精细,衔接紧密,不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田间试验作业,从试验设计、实施到数据采集、分析及目标筛选等环节高度专业化,每个岗位配有专业研发人员,在统一的网络框架、高效的软件系统下运行和管理,确保研发体系和团队不受人员离开或变动产生的影响。

  育种技术非常前沿近年来,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引领种业创新日新月异,已步入分子育种的新时代。跨国种业公司基于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开发出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和抗病抗逆等数量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构建了庞大的分子信息数据库;依靠精密设施设备和长期的基础积累,记录了包括光学、近红外、X射线在内的作物表观特征数据,形成了庞大表型数据库;在发展生物信息学基础上,构建了表型数据和分子数据的有效衔接,架起了种质基因资源信息和庞大的表型数据的桥梁,建立起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使育种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向“科学”的根本性转变。

  育成品种加快更新尽管育种是绝对的小概率事件,但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跨国公司推出新品种的步伐明显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明显加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培育并推广了高产、优质粮棉油等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万余个,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水平也取得长足进展,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发展到80多家。

  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民族种业的差距不言而喻。在市场开放、竞争全球化的今天,与国际高手同台竞技已是不争的事实,也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刻认识现代种业的高科技属性,切实遵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已成为民族种业做大做强的不二之选。

 

来源: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
<![CDATA[2014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演绎新变化]]>

 

  2014年安全领域的潮流将涉及可穿戴设备、无线通信以及智能家庭等,专家对2014年安全格局给出了11条预测,包括可穿戴科技应用将逐渐普及、针对性攻击不再受限于规模等。如今,安全影响着IT系统的方方面面。在网络最初阶段,人们用简短、便于记忆的密码登录在线服务。如今,双因素甚至三因素认证、端对端加密成了常用的安全技术。以下是Webroot Software公司安全智能主任Grayson Milbourne、Covata首席安全战略官Jim Ivers、TeleSign首席技术官McColgan对2014安全格局的预测。

  1 可穿戴科技应用逐渐普及

  Grayson Milbourne:可穿戴科技将成为明年的新兴趋势,但最令人担忧的是近场通信的黑客攻击或者小范围网络内潜在的安全威胁。可穿戴设备能与附近其他设备连接,因此更多黑客可能会锁定附近的目标,发起攻击。

  2 开发人员更多关注应用安全

  Grayson Milbourne:开发人员对安全应用开发的了解与日俱增,也对如何避免危险的应用展开更多思考,但某些应用开发人员也许会开辟新途径,通过开发可能侵犯隐私的应用牟利。

  3 针对性攻击不再受限于规模

  Grayson Milbourne:无论是一家500强企业还是一家小企业,网络罪犯将采用持续攻击与钓鱼式攻击入侵锁定目标。网络罪犯亦将探索各种途径,入侵关键文件。

  4 生物识别技术将涌入市场

  Grayson Milbourne:苹果公司的指纹识别预示了明年生物识别技术方案的发展趋势。从眼球颜色识别器到心率监控传感器,我们将见证移动设备利用这些新技术加强用户认证能力。

  5 云存储将变得更加危险

  Charles McColgan:企业计划将更多数据向云端转移,但他们需要留心员工对其文件访问。消费者将继续使用免费云工具,因为其访问便捷且免费。

  6 80%时间将用于移动应用

  Grayson Milbourne:根据应用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应用程序使用占据了我们在移动设备上所花的多数时间,但在应用安全上所花的时间却严重滞后。2014年,黑客将技术锁定移动应用——这是移动设备中最脆弱的环节,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传播病毒。

  7 信用卡公司试水安全服务

  Grayson Milbourne:主要的信用卡公司正在更新安全标准,让企业更加安心接受他们的信用卡服务。VISA、万事达信用卡和其他主要信用卡品牌已经发布了新标准和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这些要求和标准将生效,以此保护客户不受网络攻击的威胁。银行与信用卡公司将推出安全服务,而不是存储服务(如调整年度百分率等),金融机构也将制定宏大的计划教育客户安全操作。

  8 各机构将拥有自己的数据

  Jim Ivers:2014年,诸多业务将通过不可信的网络或设备执行,而云技术与移动化方面安全技术迅速更新升级可能缓解这些风险。各组织将注重数据层级的安全问题,实现数据自身持有,不对设备、应用、网络、云供应商或者存储服务供应商公开。公司将寻找外部解决方案,以此保护组织附近数据的安全,同时当数据远离组织时,也能够为其保驾护航。这使企业能够在组织网络外部通过adhoc关系安全地与客户或合作伙伴分享数据。

  9 协同经济将发展迅速

  Charles McColgan:协同经济稳步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应用,它们功能各异。有些应用帮助存储信用卡信息,也有些应用让购买服务与产品的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线支付系统巴尔干化,即碎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与账户安全?明年,通过移动设备付款,包括打出租车到预定午餐,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虽然简单方便,但是目前安全协议方面还存在一定滞后。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是清楚了解你在哪些应用上绑定了信用卡,千万不要将借记卡与移动应用绑定。一旦你这么做了,请一定留意操作时的声明:您的银行将保护您不受诈骗,前提是您能锁定或抓获诈骗分子。

  10 明年谷歌眼镜逐渐普及

  Charles McColgan:明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谷歌眼镜或者智能手表这样的设备。谷歌正准备大力推广其用户体验强的设备,这对于允许职员带谷歌眼镜上班的企业意味着什么呢?关键的信息可能会面临风险,因为黑客可能利用这些设备的漏洞发起攻击。

  11 智能家庭革新生活方式

  Charles McColgan:智能家庭给家庭生活带来许多新变化。现代科技应用在连接互联网的前门锁上,视频监控覆盖所有房间,这意味着如果发生针对性的黑客攻击,后果不可设想,因为黑客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侵入家庭安全系统。

 

来源:    《中国电子报》

]]>
<![CDATA[世界生物医药百强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近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仍存在规模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当从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制药企业应当加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赢得市场,重点可以在细分市场进行突破。

  奋起直追的后来者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物医药虽然起步时间并不太晚,但从发展历程来看,无疑是一个后来者。

  长春金赛药业总经理金磊1996年归国创业,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生物医药在美国已经遍地开花,而中国却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他说,当时市面上的生物药品全都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很难买。

  但在近20年时间的发展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逐渐将这一差距缩小。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工程投入近200亿元资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明显。《2012年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生物制药行业是我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十一五”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61%。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852.7亿元,同比增长20.5%。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药企已经基本能生产所有常用药品、疫苗和生物制剂。但是在抗肿瘤药物等部分高端药物上,仍然依赖于进口。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体医药产业中的比例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占整体医药产业比例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些年我国生物医药最大的进步体现在仿制药替代进口药上面。”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姜国胜说,随着部分国外药物的专利保护到期,国内仿制药逐渐取代了进口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并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而在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从全球市场占有率上来看,中国生物医药追赶欧美的道路仍然很长。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欧盟企业的生物医药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95%,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只占5%不到。在世界排名100位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针对这一局面“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计划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投入专项资金100亿元,总体目标是加快实现中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2013年至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政策利好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使国际和国内医疗、分析机构都对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持看好态度。中投顾问分析认为,预计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类占全球的药品和销售收入比重将会超过30%。凭借中国医药市场高居全球第二的地位,届时中国将成为生物医药的主要市场之一。

  资金和时间投入成发展掣肘

  在追赶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日本、印度等邻国的过程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和时间的投入。生物谷咨询“B ioInsight”首席分析师杨春介绍,业界对研发一款新药所需投入的概括是“十亿美金,十年时间”。仅仅国际医药巨头辉瑞一年的研发经费,就超过了我国所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总和。生物医药研发需要的巨大投入,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

  即便是仿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和时间。齐鲁制药研究院院长张明会说,据业内测算,一款生物药仿制成功的成本达到化学新药的80%左右,周期则从三五年到十多年不等。对我国药企而言,仍然是不轻的负担。

  有学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则是我国药企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登记在册的药品生产企业多达6986家;而根据主要药企的年报,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行业分散,导致大量研发经费分散在不同的着力点上,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

  杨春说“负担不起”的后果,是我国有影响力的新药很少,而仿制药的质量大多不理想。同时,许多企业停留在低层次的仿制上,并且“一哄而上”的现象较为普遍,形成极大的浪费。

  除了资金之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我国药企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尽管近年从国际知名药企跳槽到国内药企的高端研发人才有不少,但是部分研究机构和药企反映,基层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相对还欠缺。姜国胜介绍,由于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只具备基本的技能,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经历很长的培养周期。国内生物医药本来就起步较晚,再加上人才培养的过程,追赶国际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的时间难免漫长。

  我国的医保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杨春介绍,在欧美主要国家,抗肿瘤的靶向药物纳入了医保报销的范畴,病人可以长期服用;而在国内,这些药物尚不能享受医保报销的待遇,导致价格较高,病人承受不起,大多只能使用一两个疗程。

  此外,面对国企医药巨头的直接竞争,中国药企的发展将更为艰难。金磊认为,一方面,国际药企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研发、临床试验等环节不断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随着人体试验成本的大幅提升,中国新药研发的成本将越来越高,这也使中国生物医药在和国企药企的短兵相接中,将丧失自身独有的优势。

  顶层设计需加强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影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因素仍然是创新能力和资金投入,但国内的制度环境同样至关重要。我国应当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完善相关顶层设计。杨春认为,我国医保资金的压力和基本药物制度将许多生物医药挡在了门槛之外,这既不利于患者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也不符合用药趋势。他认为,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顶层设计,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搭建合适的平台。

  “国内生物医药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规模。”张明会认为,在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客观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发展。我国已经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但政策支持的力度仍需要加大。当前,生物医药的竞争已经打破了国际界限,我国应当把生物医药的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重点扶持,才能扭转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局面。此外,在药品的知识产权方面,还应当加强保护。

  其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小、散、乱”的行业现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低价竞争严重等问题。应通过政策引导药企关闭和并购,淘汰低端产能,促进行业集中度和紧密度的提升,增强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应当积极投入研发,从仿制转向创新,以更好的药品获取更高的收益。他说,《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等12项核心关键生物技术。在这些领域,国内药企应当积极介入,争取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减轻经费投入的压力。

  第四,从细分领域进行突破。金磊认为,社会疾病谱近年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细分领域存在巨大的俄市场空间。“过去人们主要面对急性、致死性疾病,但现在糖尿病、心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正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他认为,将来生物医药的发展趋势,不是通过多开发新品种,或者靠一种药打天下,而是要细分市场。他建议,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应当聚焦一个或者一类靶点进行重点创新和定向的市场拓展,把细分市场做透,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CDATA[TD-LTE大规模商用面临诸多“考题”]]>

 从2008年开始,我国主导推动的TD-LTE技术备受瞩目,先后通过概念验证、技术试验、规模技术试验,目前正在扩大规模试验过程中,进入了商业化前的最后阶段。专家认为,4G网络语音技术、融合组网技术及服务资费等方面难题仍考验着4G网络规模商用。

  4G网络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我国智能手机等数据终端和各种基于移动网络的应用软件加速普及,3G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持续增长。专家认为,市场需求急速增长,移动互联网速度与带宽已成移动通信发展的制约。因此,推进4G网络建设迫在眉睫。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30日,我国3G网络用户达到3.51亿,占全部移动电话数的29.4%,进入快速发展期;智能手机网民在手机网民中占比接近80%;2013年1到8月份,我国移动互联网每用户月平均流量是128.3M ,同比增长40.7%;3G用户消费了47.2%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移动数据流量高速增长。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余晓晖介绍,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蜂窝流量同比增长了82%,中国联通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131%,中国电信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接近200%。余晓晖认为,“这意味着我国对4G、5G等技术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

  “移动流量快速增长,网络管道压力剧增。”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指出,移动互联网流量的日益增长,让发展4G网络、开展LTE(LongTermEvolution)演进技术研究变得尤为迫切。

  据了解,LTE技术被认为是3G向4G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通信技术。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介绍,从全球来看,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截至2013年9月,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23个LTE网络,LTE终端品种也达到上千种。全球主流的LTE技术模式主要分为以欧洲为主导的FDD-LTE和以我国为主导研发的TD-LTE两种。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较早布局TD-LTE技术研发的企业,于2013年6月21日宣布开始4G网络工程无线主设备集中采购招标,当次采购规模约为20.7万台基站(约55万载扇)。

  代晓慧介绍,截至10月,TD-LTE扩大规模试验正深度进行。她表示,国家正在展开TD-LTE商业化使用的相关准备工作,工信部也正在研究4G牌照发放和频率分配问题,“可以说,中国LTE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期”。

  给用户、企业、市场带来三大变革

  业内人士介绍,TD-LTE理论上可以达到的下行速率约在100Mbps左右,高于3G移动网络速率数倍。据介绍,4G网络不仅仅提升了移动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更从诸多方面改变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体验、业者的布局和产业链的发展。

  第一,4G网络将让用户体验得到显着提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无线市场部副总工程师石建认为,LTE网络下的视频业务将呈增长态势。他指出,2012年以来,视频业务在数据业务增长中比例明显提升,并将持续扩大。“在视频业务这块,当前的手机终端要收看清晰度达到1080p的视频,需要的带宽是5M,4G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无线技术首席专家马红兵也认为,视频等“流媒体”的应用得益于LTE技术,超高带宽的实现,使得用户可以在如高铁等场景下使用“流媒体”。

  石建介绍,“高清语音”也将随着4G网络到来而逐步实现。“在现有2G、3G网络下打电话,无论通话是多么清晰,总是不如面对面交谈来得自然、清楚,这在4G网络下将得到显着提升。”石建介绍,高清晰度的通话体验将比2G、3G下延时更短,且支持的用户更多。

  第二,4G网络让运营商盈利模式转变。马红兵预计,今后几年,电信运营商短信业务量与收入将会有显着下降,基于数据通信的业务会有所上升,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石建指出,从欧美等发达市场的电信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数据流量已经成为其运营商营收增长的单引擎。LTE技术提升了用户使用移动网络的体验,也带来数据流量的井喷式增长。同时,4G网络带来的“高清通话”等功能也在延长语音业务的生命力。

  石建认为,跨界合作也成为运营商新的盈利点。他介绍,运营商通过与OTT业务进行合作,从而开创新的商业化盈利模式,例如联通与微信、联通与搜狐开通的定向流量包业务等都属于此类。

  第三,4G网络给相关产业链带来变革机遇。业者认为,4G网络趋势下,相关产业链延展已经成为当下发展主流趋势。石建认为,未来互联网新的增长点就是“物联网”的新需求,包括车辆、远程医疗、电子抄表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

  马红兵也指出,4G网络下,物联网产业链将会提升用户的家居、车辆安全等,甚至能实现对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智能管理,提升生活品质。他指出,后续仍需要给相关产业链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促进维护共同的发展环境。

  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专家认为,发展4G网络不仅契合当前国际通信行业主流趋势,也为提升用户体验和带动产业发展提供机遇。然而,业者也指出,4G的美好图景背后仍存在着诸多难题有待破解。

  首先,语音技术带来的挑战。业界一般认为,LTE技术是一个单纯的分组交换系统,并不支持传统的电路交换业务,语音技术的实现方案成为LTE技术商用的主要挑战。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指出,语音业务是TD-LTE商业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品质保障部副总经理穆家松介绍,从LTE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未来TD-LTE语音解决方案将采用VoLTE+SRVCC的模式。穆家松介绍,短期内中国移动的TD-LTE将采用双待机模式。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志勤指出,尽管双模双待机方案是当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但这种模式仍存在终端耗电过大等劣势。

  她指出,尽管突破相关互联互通技术相对复杂,但从长远来看,仍需要继续推进VoLTE建设。她介绍,相关部门预计在2013年年底前确定初期VoLTE技术方案和相应的设备规范,后续仍需加强相关研发工作。

  其次,混合组网与频谱聚合的难题。王志勤指出,在全球来看,LTE技术具有FDD和TDD的频谱,各家运营商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但从长期来看,两种模式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王志勤指出,LTE商业应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技术融合难题仍考验着各家运营商。她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希望运营商能有较好的规划,促进不同LTE模式在国内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部主任孙震强认为,频谱问题成为LTE发展中的另一个挑战。他指出,LTE频谱相对复杂,碎片化特别严重,这不仅给设备制造商带来挑战,也为用户的国际漫游带来问题。孙震强直言,频谱聚合对LTE网络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再次,运营商的4G配套措施亟待完善。马红兵认为,4G网络一方面移动数据流量增长快速,另一方面也为有限的承载力带来挑战。他指出,如QQ、微信等永远在线类业务周期性频繁大量的信令数据对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造成极大消耗,增加了网络故障的风险。他介绍,在2009年英国伦敦、2010年新西兰及2012年日本都曾发生类似网络故障,致使用户面临无法通话、网络瘫痪等情况。

  4G网络下,运营商的营收也将面临考验。马红兵指出,日益吃重的数据业务有着不可预测、分布不均、特性多样等特点,而电信运营商现有的定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流量业务的新特点,造成电信运营商流量业务量收失衡的局面。

  此外,网络视频业者也曾表示,对于4G网络带来的商机保持观望,关键在于4G商用是否能够维持合理的资费范围。暴风影音副总裁崔天龙表示,4G网络能否对在线视频行业产生改变,仍需等待相关电信运营商的配套服务,其中,价格合理的“无限流量包月服务”尤为关键。

  代晓慧指出,“如果资费合理,LTE将得到用户的喜欢和青睐,从而得到迅速普及,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CDATA[集成电路“芯病”热盼政策“良药”]]>

 

  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国家近期将出台政策扶持芯片产业,支持力度和决心将远超以往。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军队、政府还是民用等各个领域,电子设备目前已经十分普及,实现芯片这一最核心部分的国产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芯”之痛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全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额超过1900亿美元。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芯片进口和原油进口的金额几乎相当,而且,前几年芯片的进口金额一度曾超过原油。

  “目前我国芯片产业对外严重依赖,国内约有八成的芯片需要进口,其中高端的几乎全部要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的电子产品需要看他人脸色行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整个电子产品中,芯片不仅是设备的核心,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对于产业来说,芯片的辐射效应十分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芯片1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产值,带来100元的GDP。

  正因为如此,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对芯片领域十分重视,上世纪以来,产业内诞生了英特尔、AMD、ARM等巨头。芯片行业同时也是个需要巨额资本支持的行业,仅英特尔2013年的资本支出就高达130亿美元,占到每年收入的15%左右。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芯片产业起步晚、底子薄,早年的大型芯片如龙芯迟迟无法产业化,关键设备、原材料等长期依赖进口。从产业分工来看,国内从事芯片业务的企业以代工居多,创新能力不足,从业人数规模与研发实力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严重不匹配。

  创“芯”之艰

  新千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扶持我国的芯片行业。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两个目标: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使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成为世界主要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国产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有大量出口。2011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从财税、投融资、研发、人才、知识产权多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分析人士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的芯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无论是上游还是中下游均涌现了不少企业,但之前国家提出目标多数仍未实现。

  目前国内电子产品相对本世纪初已经大幅普及,但国内芯片仍无法满足需要,更不要说出口。一个鲜明的例子是,2007年以后,消费电子终端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但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里所采用的芯片,设计架构基本是英国厂商ARM一家独大,芯片制造则是苹果、高通、三星、联发科的天下,国内研发能力已经十分出色的展讯和锐迪科只能从中低端和白牌机市场攫取很有限的市场份额。

  传统的PC领域,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整机制造商联想,但芯片领域仍然是英特尔占据主导地位;而服务器领域,全球芯片的话语权也由英特尔和IBM等巨头牢牢把持。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我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主要面临两个不足:首先是人才的短缺,这点经过时间的推移,国内的科研力量已经渐渐跟上。更重要的是,芯片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非常快,现在连经典的“摩尔定律”都已经打破,在此情况下,发展芯片产业需要高额资本的持续性投入,这点国内的推进力度不尽如人意。

  “当前全球芯片的进入壁垒变得越来越高,已经演变为资金投入和企业规模的竞争。”该人士表示,我国“863”、“核高基”等重大专项的每年投入合计不过数10亿元人民币,加上集成电路设备专项亦不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与欧美甚至日韩顶级企业相差悬殊。

  一位国内不愿具名的芯片公司高管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国际巨头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压制下,国内芯片产业长期处于亏损的边缘。目前的现状不改变,很不利于中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发展。国内对于核心技术的进口替代已经达成共识,业内迫切需要政策方面能够提供更多支持。

  强“芯”之剂

  今年9月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来到百度、浪潮集团、大唐电信、中国电子、奇虎公司、中芯国际等企业调研了解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情况。马凯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扩大信息消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当前和今后时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市场人士表示,这显示芯片产业的发展问题已经得到高层的重视。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透露,国家将要出台政策扶持我国芯片产业发展,且此次政策的扶持力度要超过以往。

  分析人士指出,从产业的性质和过往的政策来看,此次的扶持计划仍然有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由于投入和产业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若做成一个短时间的规划,并不利于芯片行业的发展。扶持金额方面,按照常理来看,不出意料应当有大幅度的提高。如果最后每年扶持的金额能和英特尔等巨头的资本支出相靠齐,那对国内芯片行业未来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产业方面,近期圈子并不算大的芯片业频起波澜,两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相继被紫光收入囊中,业内已经将其解读为“海外高科技资产的回归”。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芯片行业将有新的一轮整合潮到来,政策的推动有望使得芯片行业再上一个台阶。

  从市场端来看,一些业内上市公司有希望借助集成电路芯片新一轮的提速赢得业务的大发展。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去年开始,从金融IC卡这种相对可以实现的领域入手,国家已经在着手芯片国产化的推动,受此预期推动,业内公司市场表现相当不错。但从宏观来看,这仅仅是一个细分和相对低阶的领域,随着后期的政策出台,国产芯片有望逐步完成从低端向高端的发展。

  该分析师认为,集成电路芯片的产业链较长,上游来看,主要是上海贝岭、大唐电信、同方国芯、士兰微等企业的业务比重较高;中下游的封装,主要是长电科技、通富微电、长电科技涉及较多;设备方面,七星电子的产品是生产芯片的重要生产资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紫光后期将展讯和锐迪科推向资本市场的概率较大,考虑到两家公司均是行业上游的翘楚,对目前A股市场的冲击将不可谓不大。

  “今年市场对去IOE似乎很热衷,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但目前去IOE仅仅是一个大方向的东西,难道用了国内的品牌就代表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了?”上述芯片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在军工、通信、智能终端仍是以进口的芯片居多,如果有一天芯片能基本实现国产化,那才是这个进口替代周期的最终落槌,要到那时候才可以说是握住了产业的“命门”,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安全问题扫除了最后一块“芯”病。

 

来源:    《中国证券报》

]]>
<![CDATA[4G发牌在即 对电信市场影响几何]]>

 

                                      2013-11-7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在近日举行的今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报告会上,就业界关心的国内4G牌照何时发放问题对外表示,国务院已做过决议,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全力推进这项工作。整体工作在有序进行过程中。

  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广受关注的4G牌照正式确定发放期限。会议要求相关部门、企业在年内推动发放4G牌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明确4G牌照于年底发放。而日前有消息称,4G牌照最快将于本月发放。

  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定4G牌照的具体发放时间,但年内发放已是定局。那么以4G发牌为节点,其大规模商用会在什么时候实现?4G的使用终端——手机行业是否会因此而洗牌?

  大规模商用路还远

  4G牌照发放在即,一个美好的明天似乎就在眼前,但4G牌照的发放并不代表4G大规模商用也会很快到来。通过记者采访和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来看,4G大规模商用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在两年以后。

  业内人士认为,4G发牌之后,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立刻体验到这种更高级的网络。如同3G时代一般,还是需要一个演进成熟的过程,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网络的建设:即使初期对广阔区域进行覆盖并不是太大的难题,但是后期要对室内等一些较复杂的地方进行深度覆盖、扩容和补充盲点,显然是一笔很大的投资。

  虽然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有了较大规模的4G试商用,并且吸引了不少用户,但是到正式商用后,资费、终端、网络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4G的发展。此外,现在除了中国移动之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两家电信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在4G时代前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并不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网络建设,而这肯定不利于4G的大规模商用。

  TMT行业资深分析师曾韬对于4G不能很快进行大规模商用的原因则考虑得更多一些。“参照3G的发展历史来看,3G牌照于2009年年初发放,到现在已经4年多了。而工业和信息化部10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G用户总数为3.6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是30.5%。这还是3家运营商一起努力的结果。”曾韬认为,4G将以中国移动为主导,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如果4G大规模商用以占比20%为标准的话,至少也会到发牌以后的3-4年。

  “从流量上看,4G的流量是以G为单位。而在我国,今年上半年全国用户的平均流量才达到100M左右。从M到G,这中间的流量至少差10倍,想跨越这10倍的差距也需要很长时间。”曾韬表示。此外,目前需要花费这么多流量的应用也很少。如果真要给用户以G为单位的流量,用户大概都不知道该用来干什么。“而以G为单位的流量套餐的费用肯定很贵,想让用户接受也不容易。”曾韬说。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王珺的看法则乐观一点。他认为,4G距离大规模商用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期,这个时间大约是一年半到两年左右。在这之后4G商用会进入一个相对比较高速的发展时期。

  手机行业难现洗牌效应

  4G发牌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智能手机就是其中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受4G发牌的影响,智能手机市场会面临洗牌效应。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听到的却是不同的声音。

  曾韬认为,不论是2G、3G还是4G,都属于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通常新技术出现都会带动新的支持终端的发展。“一旦4G发牌,支持4G的智能手机很快就会上市。按照现在全国12亿手机用户的规模来算,20%就是2亿多,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曾韬表示,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起跑点。像华为、中兴、三星、苹果等拥有4G核心技术的厂商,会在4G的发展中先起步、先受益;过两年以后,中低端手机厂商就会跟上来。

  但这并不代表智能手机行业会面临洗牌。曾韬认为,2G和3G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出现,这相对于功能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跃进和变化,“但是从3G到4G是通信技术的变化,并不属于智能终端行业的巨大技术革新。4G相对于3G,其变化在于调制解调器,原来支持3G的通信模块变成支持4G的,其他不变。这对于手机行业来说不是革命性的变化”。

  “此外,生产4G手机的门槛不是很高。因为这个产业是开放的,组成手机的硬件可以买到。像中兴、华为这样的厂商拥有自己的技术,可以优先供应自己,所以才会占有先机。”曾韬表示。

  王珺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非常高,能达到80%以上。即使4G发牌,对于智能手机的占比也不会提高多少。而且4G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比较平等的机会,它并不是手机厂商的技术门槛。所以,4G发牌之后,智能手机产业的洗牌效应不会出现。

  而在同国外手机品牌的竞争中,国内手机厂商借助4G可能会实现一定的超越。目前,国内厂商在技术和标准方面已趋于成熟,随着4G时代的到来,他们将依托国内市场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

  运营商格局不会剧变

  2013年中国移动在4G方面可谓动作频频。虽然4G牌照还未发放,但这并不能阻挡早已“磨拳擦掌”的中国移动。据官方公布的消息,中国移动早已一步到位建设了20万个TD-LTE基站。而广东移动已率先开始预约办理4G业务,用户通过官网进行网上预约,审核通过后去营业厅办理即可。在4G牌照发放之前,中国移动此举先人一步,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甩在了身后。

  在4G时代,中国移动会继续一家独大吗?

  曾韬认为,中国移动可能会继续一家独大,但是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差距将会缩小。曾韬表示,中国移动的4G业务不会发展得非常迅猛,会经历一个3-5年逐渐适应的过程,才能慢慢地把冲击力释放出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也会加速发展自己的4G业务,而且很可能是以FDD-LTE这种更成熟的技术为主,依然能保持一定优势。

  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起步早、准备充分以及政府支持。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则拥有更好的生态系统,大家各有各的优势,天平不会过度倾向于谁,市场更趋向于稳定。“短期内会有一个慢慢角逐、博弈的过程,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既要扶持TD-LTE,也要扶持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要做到平衡,不能把筹码放在一个篮子里。”曾韬认为,既要促进国产技术进步,也要促进3家电信运营商的和谐发展,政府会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得电信市场不会有太大变化。

  王珺认为,留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市场培育期是一年半到两年。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他们没有很大起色的话,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被中国移动压制得非常厉害;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从中国移动那里抢来了更多的用户,等到4G高速发展的时候就会有强大的用户基础,将产生规模效应,那么中国移动在4G方面对他们的压制会弱一点。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CDATA[医疗器械行业合作创新]]>

                                

                                             2013-10-25

 

  “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能力低、中低端产品多,但这一现象正随着政府和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而发生改变。未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以企业为主重建创新体系,并积极推动合作创新的快速发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表示。

  “创新是企业的必然之举。近年来,医药器械行业的并购加速,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也随之加剧,具有创新实力和独特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无疑将成为市场主流。”中投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王威认为。

  合作创新成趋势

  随着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湾等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区。“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值仍小,市场集中度还不高,创新能力低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姜峰表示,“在我国当前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约为99%。”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具有产业战略高度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落差巨大,主要体现为创新能力低,中低端产品多,仿制及改进产品多,原创产品几乎没有。”姜峰表示。

  据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69975个。其中,境内第一类注册证21882家;第二类注册证27326个;第三类注册证5242家;进口注册证(含港澳台)15525家。

  一些医疗器械企业人士表示,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创新能力弱,一方面是因为研发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创新体系及配套政策欠缺。据了解,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约为3%,而发达国家为15%以上。

  此外,科研院所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缺少创新中介服务,社会资本难以和产业高效对接,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财税问题等,都是企业普遍认为的桎梏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原因。

  “在重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能力建设在我国不能由中小企业独自完成,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小企业做原创,大企业做改进和产业化。如果由中小企业独自完成从创新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其成功率很低。”姜峰进一步表示,“在推进合作创新方面,要从境内合作逐步向国际合作发展,以创新为纽带推进企业整合。”

  细分领域各不同

  据了解,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共发生43起投资案例,投资金额达54.834亿美元。而今年以来,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案也频繁发生。

  在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品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未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中高端领域看重创新能力,中低端领域则看重企业的横向扩张能力。”王威表示。

  具体到产品细分领域,王威认为:“在植(介)入性器械领域,看好心血管支架、脑膜片等产品,这一产品的进入壁垒较高,目前以进口替代为主,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将主导这些细分领域的发展。”

  在大中型医疗设备领域,行业人士普遍看好监护仪、超声、心电图机、CT等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入壁垒较高,其需求与政府投入有较大关系,需求呈现稳定增长,而且领域的存量市场巨大,中小创新企业值得关注。”王威表示,“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巨头均已形成,并且面临外资本土化的竞争压力,创新型中小企业虽然有望借助创新优势获得阶段性快速成长,但要做大的难度亦不小。”

  在医院洁净和消毒工程领域,业内人士则遍看好洁净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市场跟医疗服务产业的相关性很大,受益于医疗服务投入的增加,其近年来处于爆发阶段,而且行业集中度较低,优势企业有望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行业爆发增长的双重驱动。”王威进一步分析说。

  而姜峰对于3T 磁共振(MRI)、数字X线机、高端彩超机、粒子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治疗设备、全降解药物支架、新型人工关节和脊柱修复材料、新型眼内人工晶体、新型种植牙、微创诊疗技术产品、高端体外诊断设备、肿瘤热疗仪器设备等创新性较强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
<![CDATA[云制造——铸就中国制造强国梦]]>

2013-10-24

  近几年,随着“云计算”“云制造”在媒体上的频现,一场以云技术为核心的变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它对中国未来制造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审时度势:中国制造的困境

  “云制造”是针对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来的。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制造国,而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却面临着产品附加价值低、产品开发和服务竞争力弱、产品制造能耗高,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必须破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的结合这一“瓶颈”问题。

  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机会又一次留给了有准备的人。2009年,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张霖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的深度融合将为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的概念。

  “云制造”的提出,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仿佛给身处寒冬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些许暖意,人们思考着它对于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意义,期待着它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模式及业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勇立潮头:掀起云制造涌浪

  几年之前,由于缺乏成功的应用案例,许多人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生命力表示怀疑,对于云制造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团队对云制造的概念、运行模式、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在众多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使云制造的理念逐渐清晰和丰满起来。

  云制造是借鉴云计算的理念和模式,通过资源感知与接入、虚拟化、服务化等技术,将制造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各类资源和能力聚集成网络空间上一个巨大的制造服务池(又称“制造云”),通过云服务平台对制造云中的服务进行管理、调度和优化,而用户则从制造云里随时获取所需的服务来完成其制造任务。

  云制造是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科学、智能科学等多项先进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是将制造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最新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进行的一次学术思想的原始创新。云制造终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使社会大众能够借助云制造服务平台参与和推动制造业发展,由此形成的个性化社会化生产模式将激发制造业群体创新的热潮。

自主创新:打造中国云制造

    2011年,国家863计划正式启动重大主题项目“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来自全国28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0多名参研人员共同开展云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为该项目的牵头和总负责单位,张霖担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在李伯虎院士和张霖带领下,这支团队扬帆远航,去迎接风雨的洗礼。

    云制造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关键技术在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先例,项目组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他们首先基于云制造理念,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云制造理论技术体系,分别针对集团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云制造服务系统体系架构,制定了4项云制造国家标准草案(其中1项已通过国标委评审,等待发布)。同时还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包括制造资源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制造资源和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技术、云服务动态协同管理技术、跨领域综合知识管理技术、面向按需服务的普适人机交互技术、云制造服务节能评估技术等,形成了一批共性支撑工具和引擎。在此基础上,针对两类集团企业管理模式和两类中小企业协作模式,分别开发了个性化云制造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4个云制造服务中心,并进行了应用示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研发团队群策群力,通过技术攻关以及应用企业的示范效果,消除了立项之初的许多困惑和疑虑,坚定了业界对于云制造的信心,相关成果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谁与争锋:放眼国际学术前沿

    在云制造相关理论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方面,北航云制造团队凭借其优秀的研发力量,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为云制造理论方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示了中国军团卓越的创新力量,使云制造正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他们发表的国际上第一篇系统阐述云制造理念的文章《云制造——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入选“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至今团队发表的与云制造相关的论文已被国内外学者累计引用近千次。这其中包含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人员。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典、英国等国家多所大学的研究团队相继开展云制造研究,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在第24届、第25届欧洲建模仿真大会上,团队应邀请组织了“云制造研讨会”,介绍了云制造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多国学者的积极响应。2013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ASME制造科学与工程会议上,会议主办方组织了“云制造进展研讨会”,北航团队应邀做主题发言。与会各国学者对中国在云制造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欧盟第七框架相继启动了两个云制造项目。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多次到北航与团队交流,并高度评价了北航团队的创造性贡献。

    全球3D打印权威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胡迪·利普森教授在其著作中对云制造给予充分肯定,并深刻阐述了云制造与3D打印的结合可能对未来制造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彩虹总在风雨后。经过风雨的洗礼,北航云制造团队已成长为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科研团队,他们勇于创新,直面挑战,将不断抢占世界云制造技术制高点,为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

]]>
<![CDATA[中国疫苗实现国际梦]]>

 

                                                    2013-10-21

  长期以来,国产疫苗为保证中国人民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造”疫苗一直没有得到世界认可,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疫苗产业遥远的梦想。今年10月9日,中国乙脑疫苗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第一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国药中生公司成都所研制的乙脑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进入联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至此,中国造疫苗走向世界实现零的突破。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中国疫苗生产厂商申请世卫组织预认证并通过批准。该乙脑减毒活疫苗将带动更多中国疫苗走出国门,促进中国疫苗产业发展。

  顺利通过预认证

  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安全和有效,联合国采购疫苗必须经过严格审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采取疫苗预认证程序,只有达到相应标准,才能进入联合国采购系统。

  2011年3月,中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及附属机构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监管体系的功能指标,从此,在SFDA监管下的中国疫苗生产商拥有了申请世卫组织预认证疫苗的资格。

  乙脑减毒活疫苗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产品,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生产上市,1989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目前已经使用超过6亿剂次,为上亿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免疫保护。

  2006年,中生公司成都所与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合作,启动该乙脑疫苗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项目。乙脑疫苗的质量与创新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与好评,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制造规程》就是以中生公司成都所的生产工艺和检定标准为蓝本制订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CFDA、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GAVI联盟、PATH和UNICEF过去几年一直对生产商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为该乙脑疫苗通过预认证铺平道路。

  当然,成都所自己的努力是最重要的。2006年启动该项目时,记者曾去成都所采访,在刚刚动工的厂房前,时任该所所长的王丽峰曾向记者描绘了乙脑减毒活疫苗的蓝图,“我们自筹资金,投入8亿人民币进行硬件改造、启动海外临床研究、人员培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未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中国的疫苗走向世界。”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是疫苗大国,但不是疫苗强国,国产疫苗的国际化是中国疫苗界的梦想。

  截至目前,中国有40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41种疫苗,总剂量超过10亿剂,全球排名第一,2011年疫苗市场规模人民币123.2亿元。

  我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疫苗企业是国药集团中生公司,该公司下有北京、兰州、武汉、上海、成都、长春6个生物制品公司,40个疫苗品种,占国产疫苗品种数80%,疫苗批准文号数量占国产疫苗批准文号总数的62%,是我国疫苗生产的主力军。

  中生公司一直有意推动中生疫苗,乃至中国疫苗走向世界。推动国产疫苗国际化一直萦绕在中生公司总经理杨晓明的心头,“中国疫苗质量体系与国际接轨最重要,为此,中生公司做了大量工作。”

  迄今为止,通过政府双边渠道、委托代理商注册、国际组织采购三种方式,中生公司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第五大供应商,产品在韩国、泰国、印度、越南等多个亚洲国家注册和销售,至今在国内销售超过3亿人份,海外销售超过1.5亿人份。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疫苗厂商的生产能力总和居全球第一,但目前其产品主要集中用于国内市场。中国疫苗价格较便宜,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产品竞争以及降低疫苗产品的价格。

  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说:“中国疫苗制造业有巨大潜力,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疫苗成为WHO预认证的产品,整个世界将受益。”

  期待成为疫苗强国

  中国疫苗质优、低价。然而,成为疫苗强国还需要创新,要有拿得出手的原创疫苗产品。

  近几年,中国疫苗已经迈出创新步伐。

  2009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颁发了新药证书;201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第一个戊型肝炎疫苗上市,2015年,我国的灭活脊灰疫苗也将推向市场,目前,中生公司的手口疫苗、万泰公司的宫颈癌疫苗都已经进入三期临床……

  成绩背后,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不容忽视。一位业内专家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疫苗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评审机制和监管法规有待改进。”他还建议,“国家从传染病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入手,为企业研发方向提供参考,解决疫苗研发关键的共性问题,一步步积累研发实力;增加评审效率,改进监管法规,给予企业更多实质性支持,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在目前条件下,靠企业的单打独斗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今年9月16日,在科技部支持下,中生公司牵头成立了疫苗产学研创新联盟,该联盟集合我国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检测部门、国家疾控部门、疫苗企业等14家单位,囊括中国最优秀的疫苗企业、研发单位,甚至包括疫苗检验部门与疫苗使用部门。该产学研联盟涉及疫苗生产、管理、检验诸多环节,携手解决疫苗的共性问题,中生公司科研管理中心总经理张云涛告诉记者,“产学研联盟适合现阶段我国研发资金少、创新能力弱的疫苗企业。”

  据记者了解,该联盟目前正在协办研发H7N9疫苗,以应对今冬明春有可能来袭的人感染H7N9疫情;未来将研究T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同时做好突发应急传染病技术储备。

 

来源:    《科技日报》

]]>
<![CDATA[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

 

                                              2013-10-17

  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发展机器人的日本等国家,中国本土企业直到200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切入这一产业。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的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8%、德国的35%;在汽车产业,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数量只有90台,而日本有1600多台,美国有800多台。

  在智能化时代,机器人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科幻电影中“钢铁战士”,抑或是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手臂,而是以更加亲切的外观示人。

  在武汉国际广场的科沃斯体验中心,擦窗机器人、吸尘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安保机器人等20多款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科沃斯湖北代理商谢作群介绍,登陆武汉市场半年,在武汉国际广场每个月可销售20多台家用服务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可以解放双手、节约时间,兼有娱乐功能,如今还采用了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遥控。即使在外地出差,也可遥控家里的机器人工作。”他说。

  “机器人进家庭需要突破三大应用技术障碍。”科沃斯体验中心工作人员说,家庭的应用环境更复杂,机器人如何自主适应环境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大障碍;机器人多由钢铁材质制成,如果接触到人可能会致伤,因此安全性也是技术障碍之一;此外,机器人还需要适应多种复杂语言指令,提高人机交互准确度,比如能听懂方言、家庭习惯用语等。

  不过,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发展机器人的日本等国家,中国本土企业直到200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切入这一产业。

  尽管如此,中国不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在市场推广方面,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3月6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家用服务机器人性能测试评估标准工作组会议在苏州召开,科沃斯作为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的召集单位主办此次会议,这是在国际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首次以召集人身份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会议。该工作组将历时3年完成家用服务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发布,2013年的目标是通过多轮会商完成家用服务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委员会文件的阶段性工作。

  在国内,在家庭清洁机器人领域,每销售3台清洁机器人中有两台来自科沃斯。目前,科沃斯家庭服务机器人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西班牙等46个国家和地区。

  而就在中国国家足球队1∶5负于泰国队半个月之后,另一支“中国足球队”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2013年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的中型组比赛中,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组建的“水队”以3∶2击败东道主、卫冕冠军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队,夺得冠军。

  更为可喜的是,这类机器人正渐渐走出实验室,在各类公共场所为人服务,打破了国外在高端仿人机器人产业技术上的垄断。有专家预计,10到15年内,掌握各种技能的机器人将走进中国市民家里,像保姆一样提供家庭服务。

  事实上,机器人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春天正悄然到来。行业分析师罗百辉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已经步入黄金期。作为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令人惊喜的“副产品”,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力成为了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今年以来,中联重科开始采购焊接机器人以替代价格不菲的焊接工人,华西能源——新建的生产线开始大量采用工业自动化设备。国内制造业正掀起一波“机器人总动员”的浪潮。

  目前,一台简单的搬运机器人,其成本相当于一位工人3年的工资,寿命在10年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正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成本导向的技术升级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自2011年开始出现的招工难问题,在今年春季的招工旺季继续上演,并有从沿海蔓延至西部的趋势。就连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各地的招工大户富士康也开始试着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表示,未来3年内将在组装工厂生产线上累计部署100万台机器人。而今年富士康招工明显降温,机器人团队或已悄然上岗。

  而且,机器人在工作效率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在深圳雷柏科技公司,以往需要110人不停地工作,在引进了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现在只需要5名工人。定制化的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其生产线上的主力,其公司员工也从原来的3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人。

  不得不提的是,机器人产业蓬勃,虽会取代掉工厂里的作业员,却也将增加工程师的工作机会,不至于造成大量失业。

  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代表着人类制作工具的最高水平,未来机器人的普及可以说是又一次产业革命,机器人产业也被认为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

  目前,全球机器人销量70%集中在5个国家,它们是日本、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而这5个国家普遍在这次世界经济衰退中抗跌能力较强。

  在中国市场,现有5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服役。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即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个,距离全球55个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工业机器人就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除了目前应用较多的汽车制造行业,未来它将广泛应用于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装配、检测等作业中。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全球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占比为27.27%;电子制造行业的占比达到22.82%,这与近年来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突破有很大的相关性;其次是橡胶塑料工业和金属制品,占比分别为8.71%和3.62%。

  爆发式增长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被认为是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与此同时,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相对较低,也给未来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余地。

  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同比增长17%。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会在2014年开始爆发。目前,国外几大机器人公司都瞄准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设立机器人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试图抢占中国市场。

  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的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8%、德国的35%;在汽车产业,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数量只有90台,而日本有1600多台,美国有800多台。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正在服役的机器人已占全球总量的8%左右,中国市场的机器人需求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翻一倍。罗百辉认为,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智能制造及智能化设备的行业前景乐观。以深圳为例,数据显示,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信息、家电、通讯等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居全国前列。2012年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个别企业的增速甚至达200%。

  尽管中国未来的机器人市场潜在空间巨大,但这个市场却是长期被国外产品把持。近年来,国外几大机器人公司更是纷纷在中国设立机器人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试图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本土龙头企业2012年的规模只有10亿元。国内企业使用的5万-6万台机器人中,国产产品所占的比重不足10%。

  据悉,国外机器人巨头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艺上起步早,相对国内企业有优势。在中国投入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大企业包括日本的不二越、安川电机,以及德国KUKA和瑞士的ABB等。

  国产化程度低的原因除了品牌知名度不如国外以外,国内企业在主机成本和可靠性品质上也不如国外品牌。以平均无故障时间为例,国内产品平均在8000小时,而国外同类产品可达数万小时。

  国产化之路

  8月3日,第23届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该大会被称为人工智能科学界的“奥林匹克”。从与会专家的讨论和发言中不难看出,国家和各省市已经意识到加大工业机器人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领域仍依赖进口。因此,对于一些精密机械零部件的开发将成为未来政府政策支持的重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益。

  而作为最早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地区,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在工业机器人的产学研结合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研究院引进了广东省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国际团队,自主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同时针对珠三角的产业转型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东莞工研院院长邵新宇表示,工业机器人产业不能盲目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走细分化的道路。

  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来看,除了汽车制造领域之外,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对企业的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有促进,而且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制造一个机器人可能需要100个做系统集成的企业,能吸引上下游相关的零部件生产、应用软件等企业集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企业在朝这座“金矿”奔去。

  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将是华中数控未来重要的扩展领域。去年,公司内部召开了多次机器人发展方向的战略研讨会,其深圳公司去年已经为注塑机上下料机械手实施批量配套。

  实际上,国内近几年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涌现一批市场熟悉的上市公司,比如机器人、三丰智能等。未来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是这些企业迅猛发展的原动力。以某国际巨头将工业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规模做到200亿元计算,本土企业至少有数十倍的成长预期。

  一位从事智能化装备的技术人士介绍,由于起步较晚,国内机器人研究亟须提升的技术包括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这些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作既包含硬件加工方面的技术提升,又包含软件方面的升级创新,这些缺陷也是未来市场的增长点。

  “从产业链上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零部件企业、本体企业、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终端客户构成。本体企业设计本体、编写软件、采购零部件,以组装的生产方式生产本体,通过代理商销售给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有的本体企业和代理商也会兼做系统集成商。本体是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罗百辉指出,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原材料成本构成中,减速机占据40%,伺服电机占据30%,控制器占据15%,其他占据15%。这些都属于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上游机器人单元产品供应领域。

  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30多万元,即使未来均价降到25万元,那么中国制造业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再加上系统的话,对应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

 

来源:    慧聪网

]]>
<![CDATA[美国宽带普遍服务实践及启示]]>

2013-10-16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3月,美国出台《国家宽带计划》,明确指出如同电力一样,宽带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增强全球竞争力和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同时,该计划提出要改革现行的普遍服务制度,支持高成本地区部署宽带和语音,确保低收入美国人能够承担宽带费用。2011年10月,美国政府将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范畴,并成立“连接美国基金”来支持农村和低收入地区的宽带普遍服务。美国的实践对我国开展农村宽带普及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立法先行

1996年,美国电信法扩大了普遍服务的传统目标,在原有电话业务的基础上增加高级服务(advanced services)——高速互联网,并要求以公平的、合理的、支付得起的价格向所有用户提供。该法确立了面向互联网的普遍服务原则,特别关注那些生活在农村和海岛地区的消费者以及低收入消费者。此外,附加原则还呼吁在学校、图书馆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增加高速互联网接入。

宽带纳入普遍服务的发展历程

早在2009年,美国国会指示FCC制定了国家宽带计划,以确保每个美国人都能接入宽带。

2010年3月,FCC发布了国家宽带计划,该计划强调政府应该适当干预宽带发展环境,包括:(1)改革现有的普遍服务机制以支持在高成本地区部署宽带与话音业务;(2)确保低收入美国人可以支付得起宽带;(3)促进宽带应用,提高宽带使用率。

2011年2月,根据国家宽带计划,FCC发布了一项法令提案通告(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开始全面改革和更新原有普遍服务中的高成本支持项目和运营商间的补偿(intercarrier compensation,以下简称ICC)制度,确保向全美国人提供支付得起的包括固定和移动的话音与宽带服务。

2011年10月,FCC正式通过了第一个法令决议,实施“普遍服务基金/运营商间补偿制度的改革计划(USF/ICC Transformation Order)”。FCC确立了以下目标:(1)保留和推进话音服务;(2)确保向家庭、企业和社区主要机构提供普遍的话音和宽带业务;(3)确保美国人在生活、工作或旅游中能接入移动电话和宽带;(4)确保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宽带和话音业务;(5)将消费者和企业的普遍服务义务负担最小化。该计划最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大电信运营商的公众利益义务,为在话音业务的基础上部署基础设施提供宽带业务。

2012年4月,美国正式推出了CAF,开始接受申请。5月,FCC公布了“移动基金”的申请程序和细则。7月,FCC正式发放CAF。10月,FCC正式发放移动基金。

2012年12月,有线竞争局(Wireline Competition Bureau,简称WCB)发布了第一版本的CAF PhaseⅡ成本模型。2013年1月,WCB发布了第二版本的CAF Phase Ⅱ成本模型。3月,WCB发布了第三版本的CAF PhaseⅡ成本模型。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使得成本模型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提供宽带普遍服务所需的成本。

宽带普遍服务基金实施机制

“USF/ICC改革计划”新设立了“连接美国基金”(“Connect America Fund”,简称CAF)以取代原先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中的高成本支持机制(high-cost support mechanisms)。“连接美国基金”有两大目标,一是在保留话音业务的基础上,为目前仍没有宽带接入的居民提供宽带业务;二是为目前仍没有接入移动业务的地区提供移动语音和移动宽带业务。为实现第二个目标,FCC在“连接美国基金”下专门设立了移动基金(Mobility Fund)来支持移动宽带服务覆盖范围和内容的普及。

如前所述,美国通过设置“连接美国基金”用以支持运营商在宽带空白区部署网络,实现宽带业务的普遍服务。“连接美国基金”是对原先电信普遍服务中四个项目中的高成本支持项目的取代,而不是在原有电信普遍服务之外再开辟一个基金。此外,考虑到移动宽带的重要性,FCC第一次将移动宽带作为一项独立的普遍服务目标,在CAF下设立了新的移动基金来支持移动宽带服务覆盖范围和内容的普及。目前,CAF的管理框架分成三部分:传统的高成本项目(LEGACY HIGH COST)、固定宽带(FIXED LOCATION)和移动基金(MOBILITY FUND)。

为更好地推进宽带普遍服务,CAF和移动资金都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提供一次性投资资金引入宽带到无服务地区;第二阶段是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作为高成本地区的网络部署和后续维护等。

具体来看,CAF的两个阶段包括:(1)Phase Ⅰ。为刺激宽带迅速部署,2012年为在宽带空白区部署网络的运营商提供3亿美元的资助。该地区原先的高成本资金随即用于资助无服务区域的宽带网络建立和运营。任何申请获得补贴的运营商必须按要求部署宽带网络和提供服务,而他们向无服务地区每新增一线宽带连接可以获得775美元的资金支持。获得补贴的运营商提供的宽带实际速率最低不能低于下行4 Mbps和上行1 Mbps,使得网络能适用于即时应用和服务,比如VoIP的传输。(2)Phase Ⅱ。自2013年起,CAF将采用前瞻性的成本模型和竞争性招标的方式大力支持未来五年的网络建设。

移动基金的两个阶段包括:(1)Phase Ⅰ。提供3亿美元的一次性支持在无服务区建设部署移动话音和宽带网,资金通过全国性的反向拍卖方式来分配,拍卖会将在预算内最大范围覆盖无服务地区,中标者必须在3年内提供4G业务或者在两年内提供3G业务,并加快迁移到4G。此外,移动基金还专门划出5000万美元支持部落地区。(2)Phase Ⅱ。2013年后,为确保移动宽带服务能持续提供,移动基金每年提供5亿美元的后续支持,其中每年拨出1亿美元专门用于部落地区。

保障资金来源

在资金来源上,连接美国基金并未额外增加预算,完全由此前的电话普遍服务基金改革而来,将原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中的高成本支持的资金转到连接美国基金上,年度预算最高达45亿美元,用来支持话音和宽带业务的普及。连接美国基金的主要目标是使全美尚未接入高速宽带网络的1800万人口享受高速网络服务。为此,FCC削减了不必要的开支,并重新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预算制度。首批到位的3亿美元资金就是通过紧缩机制筹集到位的。

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而完整的运作体系。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联邦-州普遍服务联合委员会(Federal State Joint Board On Universal Service)和普遍服务管理公司(USAC)三个机构各负其责、共同协作,有效实现了美国农村和偏远山区的电话业务普及。由于有了这种成熟机制的基础,FCC顺利将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的范畴,并将原来主要用于支持电话的普遍服务资金转移到宽带建设上。美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和宽带普遍服务基金。电话和宽带普遍服务的实现主要通过“村通工程”来推进。“村通工程”的资金大部分由电信企业自筹,只有极小部分的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累计投资达500亿元,其中96%的资金来源于电信企业自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仅占4%。宽带网络要深入到各个自然村、深入到每个普通家庭还面临着巨大的投资缺口。由于投资缺口的存在,农村地区的宽带建设大大延缓,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建立覆盖宽带的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国外实践证明,发挥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力量,建立宽带普遍服务基金,才是解决农村和低收入地区宽带覆盖问题的根本途径与长效机制。

 

来源:录入    《中国电信业》

]]>
<![CDATA[云计算要抓住重点]]>

2013-10-8

云计算产业泛指与云计算相关的各种活动的集合,其产业链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与软件层、运行支撑层和应用服务层四个层面。基础设施层是指为云计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硬件基础设备的产业集合,以底层元器件、云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资源为主,处于云计算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平台与软件层是指为云计算服务体系与运行提供基础平台和基础工具软件、应用开发软件的产业集合,主要以云基础软件、云应用软件等云平台与云软件资源为主。该层处于云计算产业链上游。运行支撑层是指为云计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规划与咨询、云集成、监理、运维、培训服务的产业集合,处于云计算产业链的中游。应用服务层是指在云计算服务体系中提供云服务和云应用服务平台的产业集合,主要包括云终端和云服务。该层处于云计算产业链的下游环节。

云计算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体对云计算给予了高度关注,把云计算看做是全球信息优势重组的机遇,列为未来战略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纷纷在政策、标准、政府应用等方面研究制定并出台云计算发展战略,加快部署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并加快推动云计算的应用,抢占云计算产业制高点。一些著名的国际信息企业也把云计算看做是引领下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产业机遇,纷纷投入巨资开展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标准研究,以期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2月,美国政府发布了《联邦云计算战略》,规定在所有联邦政府信息化项目中云计算优先,并在政府机构内部推广云计算的应用。相较于美国,欧洲属于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跟随者,欧盟制定了“第7框架计划(FP7)”,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英国已开始实施政府云(G-Cloud)计划,所有的公共部门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G-Cloud平台来挑选以及组合所需服务。2009年5月,日本内务部和通信监管机构透露日本提出了霞关云计划,计划在2015前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实现电子政务集中到一个统一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之上,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把促进云计算研发和示范应用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任务。2010年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江苏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希望以试点城市为主要抓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模式。2012年9月18日,科技部公布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启动建设“中国云”工程,希望可以通过建设国家级的云计算平台来对公共或者私有的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加以引导。在政府的大力推进和政策规范引导下,我国的云计算产业全景布局已经初步形成,正在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云计算发展需理清思路

要科学规划、引导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

在国内很多地方,建设数据中心动辄就是百万台新增服务器,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而在国外,云计算主要是整合现有服务器资源,把闲置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一个虚拟的数据中心。

发展云计算,一方面要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层、平台与软件层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事先研究和整体规划,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指导产业有序发展,避免资源盲目投入。

发展云计算,首先要建立现有计算能力的资源存量清单,提供可用物理服务器数量和负载存量,摸清虚拟机或工作负载在整个可用服务器群中的智能分配资源量。把闲置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深度开发,从存量资源中开发云服务的增值价值。

对高性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慎重。高性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费用很高,运营费用昂贵。云计算具有无地域性特点,不需要每个城市、每家企业都建自己的云计算中心。盲目投资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只会导致新一轮的无效投资。在构建数据中心时,应注重如何将现有的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论证有没有可供高性能云计算数据中心集成的基础信息资源,可用的定向需求,或可长期应用的客户资源,让现有分散的计算机设备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软件改造降低云计算基础设施投入。

要抓住“应用落地”这个重点

云计算技术开发的重点在于对云资源价值的深度应用,用户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是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拉动力。只有在深度应用中,云计算的价值能量和增值服务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开发与显现。云计算典型应用不足,将可能影响政府长期投资云计算产业的决心。

云计算应发展更应注重以需求和业务应用为驱动的模式,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云技术及周边技术,加强产品及服务的研究开发,促进云服务的多样性应用,推动云计算在大规模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商业计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游戏与动漫及个人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迅速构建起政府主导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云计算应用及服务布局体系。在应用中彰显和开辟云服务的价值能量,积极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开拓出云服务巨大的市场空间。

要促进企业向云计算转型

要大力加强云计算应用平台建设,丰富和优化云应用软件和服务的开发环境。应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云计算服务的应用中,支持云计算相关企业从自身比较单一的发展模式向新兴的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模式转变,并积极探索向云计算服务模式转变。通过在云计算服务企业间形成良好的合作联盟,充分利用云计算服务资源,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实现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赢,推动云计算产业的良性发展。

要确保信息安全

云计算当前最重要、最核心的风险是国家安全风险和企业经济信息失控风险。必须认识到云计算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加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深化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信息安全服务工作。推动云计算模式下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构建安全认证体系,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支撑,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整体IT业产值的大幅提升。近年来,云计算及其相关应用连续5年平均22%的强劲增长,也给相关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震动。

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整体IT业产值的大幅提升。

 

来源:录入    《中国电信业》

]]>
<![CDATA[十年后或将进入5G时代]]>

  3G还未完全普及,4G在我国也没有正式商用,世界各国相关研究机构、设备商和运营商就将目光投向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争先恐后地开展战略布局和科技研发以占得先机。

  专家认为,5G除了网络速度的大幅提升,还意味着更为优化和高效的网络设计、利用及规划,目前5G的研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处在群雄逐鹿、各显神通的阶段,未来5到10年,5G将成为整个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并逐渐实现商用。

  5G主打速度、网络和应用

  目前,没有人知道5G究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标准,它只是一个正在逐渐形成具体轮廓的模糊概念,但一些基本的要素正逐渐形成共识。

  随着移动服务的普及和物联网的发展,人们对数据流量的需求激增。据预测,2020年的数据流量将比2010年增长1000倍。5G系统研发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应用需求,包含体系架构、无线组网、无线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敏明认为,虽然5G的概念尚无定论,但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特性:一是实现无限的频谱效率,相对4G提高10倍;二是所用频谱总带宽比4G提高10倍;三是基站数量是4G的10倍;整个通信网络容量提高1000倍,以支撑用户急剧增长的移动通信需求。此外,能量效率也要提升10倍,把能耗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对普通用户而言,5G技术最直观的特性在于速率是4G的100倍,用手机上网的速率和目前家庭光纤网络类似。”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通信基地办主任史军说。

  5G技术将提供超级容量的带宽,短距离传输速率达10Gbps,这意味着用户几乎不受限制地传输大量数据文件,瞬间下载一部电影,在线视频、3D电影和游戏等高带宽的应用也畅通无阻。正如华为憧憬的那样,“当用户以任何方式接入移动网络、读取任何数据时都不要网络的等待”。

  速度的提升无疑是通信技术与网络升级的重要方面,但5G网络绝不只是与速度有关。一些研究人士认为,5G应与建设更具复原能力的、更加一致的以及更加具备可用性的网络有关,不仅要能支持庞大的数据流量,还能以远低于的成本来交付联网服务。

  贝尔实验室副总裁托德?西泽尔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建设那些不同的网络子集的时,我们对设备进行优化的同时,还能对面向不同网络连接的应用进行优化,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制定不同的价格。“当我们为未来的平板电脑墙面投射仪下载高清视频时,可以使用华为的超高速网络;但只是用一个聊天应用发送信息时,就可使用速度较慢、延迟较高的网络,这种网络能更加有效地传输聊天信息的数据。”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用户使用的不是速度,而是体验。利用新的技术作为支撑,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更好的服务体验,应该是5G的题中应有之义。“到时候,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物理上的距离将被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小。”

  移动信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整个社会就像科幻片一样,无所不在的感知、高清视频,医疗、教育、消防、家庭智能系统……都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轻松实现;房子、车子、各种消费品,都开始联网,人类社会万物互联,实现数字化生存。”张敏明兴奋地展望未来的5G生活,愈发觉得自己眼前的工作是如此富有价值。

  现有的4G提出链接全球50亿个物品,而5G能实现1000亿海量链接,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工业品、物流等都可以连在网上,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一部手机就可以帮你完成所有事情。

  高速的移动通信网络既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也是重要推手。以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LTE-A即4.5G网络商用的韩国为例,通过网络更新换代,不仅带动了其国内IT消费,提高了智能手机普及率,还刺激了移动支付手段的开发和移动消费的增长。

  据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A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韩国手机的平均售价比他国平均值高2.5倍,达到415美元,成为全球最贵手机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67.6%,是全球平均普及率的4.6倍。去年韩国银行移动终端处理业务量已占整体业务量的26%。移动支付产品的发展带动了移动购物。2010年韩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仅200亿韩元;2012年就达到6000亿韩元。

  着名通信设备制造商诺基亚西门子预测,到5G时代的2020年,每个人平均消耗的移动业务数据流量是1GB,相当于现在全球最高的韩国用户半年使用的流量。这种巨大流量消耗背后是信息消费的大幅拉升和移动消费领域的爆炸性增长。而在这种大流量消耗的背景下,流量资费也将下降到几元钱1Gbps的水平。

  5G的应用还将开启物联网的新时代。物联网的核心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的新一代网络体系,信息传输的快慢影响很大。5G网络可满足入网设备多样化的无线连接要求,以极高速度处理各类联网信息,实现高效、便捷和安全的信息传输与共享,真正开启物联网新世界。

  业内人士认为,技术的提升将刺激互联网的发展,也将极大带动经济发展。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加上高速率的保证,移动信息消费潜力巨大。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93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有望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据还会翻番。

  2020年5G或将实现商用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互联网接入技术研究机构,张敏明所在的下一代互联网无线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在进行光纤技术在5G网络传输中的应用实验。

  张敏明说,2012年后4G的标准和技术已经成熟,学术界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5G研发。2010年,贝尔实验室提出了大规模MIMO阵列天线技术,可使能量效率提升10倍,很可能成为5G网络最具革命性的技术。

  “一般来说,运营商、设备商都会提前10年开始5G的研究。”付亮介绍,虽然国内4G还没正式商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已经开始了5G网络的研发,德国、新加坡、法国等国的运营商也都开始了战略布局。

  2010年,中国移动研究院提出了C-RAN的网络解决方案,通过结合集中化的基带处理、高速的光传输网络和分布式的远端无线模块,形成绿色清洁、集中化处理、协作化无线电、云计算化的无线接入网构架。“这不仅对业界,对学术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可能是5G网络层面的解决方案之一。”张敏明说。

  一些主流的设备厂商拉开阵势群雄逐鹿,以抢占5G产业先机。“华为在海外已经建立了16个独立的研发中心,2009年就开始研发5G,目前已有数百人的研发团队投入研究,已经在通信基础研究领域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华为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表示。

  韩国三星电子日前宣布,公司在研发5G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采用一种毫米波的技术,用64个天线组(用于确认客户端的位置并交换信号),克服“(高频段)不利传播难题”,在两公里多距离内,每秒钟传输超过千兆字节数据。在测试中,三星5G技术在28GHz的频段下下载速率达到1Gbps,而当前的LTE网络数据传输速率为75Mbps。但全球运营商想启用这项技术,还需几年时间。

  此外,着名通信设备制造商诺西、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中兴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始5G技术研发。

  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5G项目研发和战略布局。欧盟日前宣布启动了METIS(构建2020年信息社会的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项目,旨在推动标准的统一化。中国科技部也已开始了5G系统前期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广泛吸纳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参与5G标准建设和技术研发。

  “5G还处在很初级的研究阶段,实验室技术研究和商用都有许多难点,频谱效率提升、能耗及成本大幅降低等,都需要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出现。”付亮说。

  “目前并没有具有革命性的5G技术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5到10年,5G将成为整个行业最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已经进入世界第一集团的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必将在这上面大展拳脚。”张敏明说。

  华为公司预计,如果适当的频谱或无线电频率得以释放,就能够在2020年推出商用5G网络。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CDATA[3D打印当务之急:加强研发、培育产业、扩大应用]]>

经过这一年的普及,大众对3D打印越来越熟悉,尤其是最近一些轰动性新闻,让3D打印给业界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前一段时间传出可以用3D打印来打印枪支,这引起了大家对未来安全的担忧;今天早晨,中央电视台在早间新闻里报道称,荷兰有位建筑师提出要用3D打印机来打印一栋建筑。当然,这栋建筑的上下层之间都不像传统建筑那样,它的造型结构非常奇特、新颖。一位意大利的3D打印制造商就号称,要做一台能打印这栋建筑的3D打印设备,并称要在2014年把这件事情做成。

所以,3D打印正给我们带来非常广大的遐想空间,这些遐想来自哪?有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制造原理的变革,这些制造原理的变革使得我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都有可能实现。

3D打印制造原理

首先说一下3D打印的制造原理。其实,3D打印的原理就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然后把它切成一个个的薄层,再把这些薄层进行逐层叠加,也就是把三维模型分解成二维,然后将二维实体按照三维模型的数据层层堆积,最终堆成三维的实体。

从原理上来说,任何复杂的结构都可以用3D打印打出来,所以说3D打印是现代信息化制造的一个典型代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由于3D打印是一层层堆积的,每次成型都是从点到面、到体,所以它可以使制造过程中材料和结构一体化,通过控制微观结构,可以控制很多性能,这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应用前景。

从广义的概念上来说,我们说增材制造都可以简称为3D打印,就像我们把计算机叫成电脑一样。但在学术上,还是应该叫增材制造。很多人说3D打印是项新技术,但实际上,增材制造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新东西,80年代就产生了这项技术。

在九十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都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这项技术的名称也在不断变化,早期叫过材料累加成型、快速原形制造、分层制造,到2000年代又开始叫快速响应制造、快速成型制造、自由实体制造。在2010年,我们把增材制造叫成了3D打印,所以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所有的工业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技术发展工业的一个思维性的局限。我们老希望做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实际上所有的技术革命,尤其在工业上,都是逐渐逐渐积累起来的。

熔丝堆积和三维喷印是常用的低成本工艺

刚刚我们介绍了3D打印的制造原理,总结下来就是,一是数字化的三维立体造型,二是材料的堆积,三是堆积过程的自动化。目前,3D打印的实现工艺很多,按照材料和工艺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光固化成型、熔丝堆积成型、选择性烧结成型、层片叠加成型,还有3D打印成型。

光固化成型应该是最早的,也是目前来说制造精度比较好的3D打印工艺,它的特点是能产生聚合反应的光敏树脂,受激光照射后发生固化,然后由点成线逐层堆积,最后制作成型。

而薄片叠加成型应该是最早的一种成本比较低的方法,但现在这个技术基本上退出市场了,主要是纸做出来精准度不够好。

像熔丝堆积成型是用热把材料溶化以后堆积出来的,就是把材料加热,挤出来一层层堆积,形成三维的物体。这个是目前3D打印里最常用的低成本的方法。

而选择性激光烧结(后简称SLS)这种工艺我们国内研究得比较多,像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它就是用激光来照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塑料的、尼龙的,也可以是金属的。通过激光的热作用把这个材料溶化,再烧结成你所需要的物体。现在这种工艺的精度越做越高,而且它的材料适用范围是比较宽的。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3D喷印。3D喷印跟SLS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激光加热,而是通过喷头喷出的粘结剂,把粉末粘结成固化,最终做成一个实体的零件。

而金属烧结,跟刚才SLS类似,就是用激光加热把金属粉粘在一起;金属熔覆,则是把金属粉喷出来以后,用激光把它溶化,形成溶池,来堆积三维的物体;电子束成型是用电子束作为热源,把粉末加热溶化,这是成型方法。另外一种更长远的技术是自动化纤维铺放系统,这一工艺未来将大量应用在飞机生产制造中,它的原理是利用碳纤维一层一层铺放形成曲面的带,最后铺放成一个三维物体,这一技术未来在航天航空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

服务领域是应用热点

3D打印的用处非常之多,比如说早期的概念设计,这在我们广东,尤其是深圳这一带用的非常多,就是我们俗称的手板制作,可以进行展会早期的评估、展示。另外,还可以在进行批量制造时用去做模具,所以3D打印有很多很好的适用范围。

3D打印最近火热的原因,首先与这项技术最近的技术突破有关,另外,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

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被认为是以福特批量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模式的广泛运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这种生产方式到现在,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在中国,我们已经把大批量生产的潜力挖得很大,那生产方式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个性化制造。

美国人就认为,个性化制造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模式,它甚至可能会引发生产方式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过去制造一款产品需要很多条生产线,如今或许一台3D打印设备就能替代,这也使得我们个性化的消费将来可能成为一个主流。

我们来看看3D打印发展的情况。我的数据来自Wohlers Report,这个报告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增材制造行业协会的机构,它对美国和国际上3D打印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报告中指出,3D打印在2012年的直接产值为22.04亿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大概是150亿元。这个数字不算大,可能都赶不上中国某些大型国企一年的产值。所以目前来看,3D打印产业的直接产值并不是很大。去年3D打印产业的增长率在28%左右,其中要指出的是,3D打印设备材料的产值增加是20%,而生产服务这块的产值已明显超过了设备材料的增长。而2011年,设备材料和生产服务两块的产值基本上是对半分。由此可见,3D打印的生产服务未来将是一个大的方向。此报告就预测,到2021年,光是3D打印生产服务的产值就能达到100多亿美元。

再来看看3D打印的应用方向。过去,3D打印最大的应用是在消费电子类产品,比如家电的设计和制造上。这一应用一直呈上升趋势,虽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到2012年又反弹回来。与此同时,3D打印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也在增加,但去年有小幅下降;相反,3D打印在口腔和医学领域的应用,从2009年至今一直呈递增趋势,说明其应用范围更多还是集中在与民生相关的领域。此外,从2011年到2012年,3D打印对零部件的直接制造增长近9%,说明用金属直接做功能件正成为主流趋势。

2011年,在国家使用量排名上,美国第一,中国第四,这跟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相关。我国多依靠规模生产降低单位成本的方式发展,美国突出创新,着重产品附加值。所以,3D打印在产品开发阶段的利用价值最大,其使用率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国的创造力和经济活力。

目前,桌面级3D打印机正成为3D打印设备领域的最大推动者,它更多被应用在消费和教育领域,尤其是那些与生活密切贴合的行业,比如服装、工艺品、鞋、面具、做牙的模板、沙盘和建筑模型等。这些桌面级3D打印机,总体的应用趋势是小批量、复杂化、定制化。而我国的3D打印科研力量,有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隆源公司、北航、南航、华南理工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在全国各地形成很多服务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主要做光固化,现在正研发陶瓷和金属成型,并力图逐步实现成果向设备和应用的转换。

材料性能和服务支持不足

现在3D打印在我国的应用面正在逐步拓开,甚至在汽车行业、航天业、航空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应用。尤其在南方(以深圳为代表)市场,3D打印的应用最为活跃。但是,我国在发展3D打印产业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

一是对技术和产品的重视不足。过去,我们没有把3D打印当成一款具有革命性的工业设备来做,更多关注工艺上的需求。但如今我们看到,通过发展3D打印设备可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快速发展。所以,像清华的太尔天使就做的非常好,他们正通过制造大量低成本的3D打印设备来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是材料选择少、性能差。如果3D打印要打印出真正的金属件,材料性能可能就是第一关要遇到的障碍,所以发展3D打印产业,一定要先把材料性能提上去。第三,我们的服务体系支撑也不够健全,很多技术都是高校、科研机构自己埋头做,上跟材料、下跟产业的结合都不够紧密,而且灵活应用能力也比较差。美国就不一样。比如做快速成型的设备,他们做出研究成果后就完全交给企业,由企业去寻找下游的商业机会,完成与传统技术的对接。而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是需要你从头做到尾全做出来后,他才能够去应用。所以,国内企业的应用拓展能力差也是一块短板。第四,3D打印在国内的应用面也要扩展,尤其跟艺术品的结合,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老百姓可以感受到的市场,值得我们去关注。

西安交大的领先成果

我们西安交大正在做的,基本上分两块:一是拓展3D打印的未来应用,另一个是研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

比如铸造航空发动机的叶片,这种叶片的技术附加值极高。以往,燃气能机的叶片都依靠进口,一个叶片进价高达40万,它里头的结构非常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我们提出一种不要铸型铸壳的模具直接来做这个结构,做这种大的叶片,把3D打印技术用到了铸造领域。

我们也研究3D打印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像假体都需要定制化,不可能批量制造,所以,我们从2001年就开始做定制化的颌骨制造。我们能做到让假体在身体里自主生长,并为其设计了一个弹性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改进,将来还可以在定制的颌骨里植牙。

我们还有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发展活性的结构组织。过去,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是直接填充,但实际上,在活性材料里面,如果没有管道,细胞不能在里面发育生长,这个材料就没有办法转为自体成分。我们的工作便是研究管道结构制作,包括管道的方向、怎样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再按反生原理去做骨支架。软骨在生物医疗领域做的非常多,但大家都遇到一个挑战,就是软骨做完以后怎样才能跟原来的骨头长在一起,否则没有附着力。我们在努力做陶瓷骨支架,从体内直接生长,就解决了这项问题,现在这项实验在动物身上已得到验证。

此外,肝组织制造也能使用3D打印技术。我们的思路是根据肝组织的内部结构进行反向设计,之后在体外培养,几个月后,组织里的细胞在管道里生长发育良好,小的血管初步形成,就可以进行临床试验。我们现在主要是在动物身上验证。目前,颌骨假体已实现临床应用,骨支架和肝脏组织还在基础研究阶段。我们的思路是一边研究,一边应用,先将研究成熟的技术实现应用,也能促成基础研究走向市场。

我们也在设备这块做了一些研究,像紫外灯快速成型机就是我们的首创。西交大在做的研究还有选区激光烧结,我们主要做双激光束加工,设备有大型台面,也有医院定制的低成本和小型快速成型机。陶瓷成型也在做,但只是毛坯,还需要继续烧结。目前用激光直接烧结陶瓷材料的技术还不成熟,我们倾向先塑坯后烧结,通过冷冻干燥法降低收缩力,这样做适用于光子晶体的复杂内腔结构,可以控制微波通道。因此,特定物理器件的制造也是一项大的应用空间。从这个角度讲,3D打印可以进一步扩大,向功能器件延伸。

国内对3D打印的关注始于美国。美国提到数字的3D制造是将来制造业和中国竞争的三大利器之一,奥巴马和美国舆论也多次宣扬,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同时增材制造架起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的桥梁,有极强的借鉴价值,这也是国家和政府期待的一件事情。

作者简介:李涤尘,1964年生,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委员会主任、摩擦学分会人工关节与内植物委员会副主任,《Virtual & Physical Prototyping》、《Biofabrication》和《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国际期刊编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主要从事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和生物制造方方面研究工作。

 

来源:录入    《新产经》

]]>
<![CDATA[深圳LED产业的留守抉择]]>

《LED产业发展规划》废止凸显政府对发挥自身角色的谨慎,企业去留之选都为实现活下去的目标

3月中旬,深圳宣布废止已执行4年的《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这规划废不废止对我们影响不大,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打算撤出深圳了”,深圳市惠红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红兴”)销售总监乔炜这么告诉本刊记者。

事实上,惠红兴目前已经把生产基地从宝安西乡撤到东莞茶山了。

相关部门对于废规一事并无给出任何解释,结合起去年深圳LED产业的惨状,LED产业遭深圳政府抛弃的说法甚嚣尘上。

有人显然不那么认为。至少乔炜的表态就道出了另一层可能——“是我们企业,主动退出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与惠红兴抱同样想法的企业不占少数,那么是谁抛弃谁,还很难说。刚刚度过伤痛之冬的深圳LED产业,又将迎来怎么样的格局?

抛弃?没有的事儿

很多分析把此次废规的原因归结为LED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谈不上真正的产能过剩,企业也不是傻子,都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市场反应来规划生产节奏的”,国元证券高级分析师、营销总监钟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里不得不做个类似“前情提要”的事情——其实早在去年的9月,本刊就已对深圳LED产业乱象做出深入探讨并得出结论:LED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政策利好推动了大量小企业涌入LED行业,其中不乏与行业相关度不高的“搅局者”。由于LED上游(蓝宝石衬底、外延芯片)壁垒极高,我国企业缺少技术储备,很难进入,产品主要靠进口;于是,小企业就只好扎堆进入中下游(封装领域),这就使得我国LED产业结构分布不均,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却严重不足。

现在我们同样可以在《规划》列举的数据中找到对这一结论的支撑:

《规划》统计,深圳市LED企业中,处于下游的应用产品企业、封装企业、配套企业各约占33%,外延芯片等中上游企业仅占1%。从产业结构来看,分装、应用和配套产品各约占销售总额的30%、60%和9%,而处于中上游的外延及芯片的份额则不足1%。

“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结论在现在看来依然站得住脚。LED的产业链条极长,每一环节的技术特征和资本特征差异很大,而之前因为政策等关系,资本在LED产业链条上的投入显得不是太理性”,钟声表示,  “但LED照明对传统照明的替代正在加速,这是个很有希望的大产业”。

从国家层面往下到省级层面,显然也认定LED产业“很有希望”。即便深圳已经废止《规划》,国家和广东省政府都还保留有关LED产业的扶持政策。

今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明确阐述了“十二五”期间中国LED产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扶持措施。

而广东省层面比国家层面要先行很多步:早在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已经把LED列入全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积极推出相关政策措施;2011年4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广东省LED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再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广使用LED照明

产品实施方案的通知》,其后又编制出台《广东省LED产业技术路线图》,连续发布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

广东LED产业的快速做大与广东政府的先发制人不无关系。

记者致电深圳市LED产业联合会,一名不愿具名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关于废规一事,一切按我们会长眭世荣所说为准”。而眭世荣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深圳市发改委对废规给出的主要理由是《规划》里提出的一些政策,尤其是资金和产业上的扶持政策,在其它层面的政策制定中已有所涉及,不需要用到这个《规划》。

如果所言成立,那么废规和LED产业遭政府抛弃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撤离是为了保存实力

深圳从事与LED有关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的企业有超过1500家,这是记者从深圳市LED产业联合会拿来的数字。套以《规划》所统计的“处于下游的应用产品企业、封装企业、配套企业等各约占33%”,惠红兴就是处于LED产业链条下游的1485家企业的其中之一。

“我们主营单颗外露灯与全彩高亮度发光模组等系列产品,就是你看到的户外广告、楼体广告和楼体壁灯,我们的产品还入选过2011大运会城市亮化工程”,乔炜介绍到,“多的时候一个月销售额有500万,少的时候不到300万。波动还是比较大的。”

乔炜自己也承认,他们所处的下游“竞争很大”:“其实LED就是半导体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嘛。LED以前主要应用于手机背光源,尺寸很小的。到2009年的时候,三星把LED用在电视背光上了,尺寸变大了,每台电视要消耗几百个LED。当时液晶电视机很旺,一年销售量上亿,LED市场自然就爆发了。大家一看有钱赚啊,当然就拼命往里面挤啊!我们一开始就是做电子的,所以懂那么点技术,可是很多人根本是没有技术的,他们就是有钱,从别的地方采购点灯珠、模组回来,组装一下就说自己有产品啦!”

残酷的是,僧多粥少。留给惠红兴和其他1484家下游企业的市场空间,并不多。

“国内LED照明市场九成以上都是政府订单”,乔炜说。此前证券时报就已经报导过,政府订单基本上被总部在自己地盘上的、或者有项目在自己地盘上的上市公司瓜分干净。比如三安光电总部在厦门,在淮南市有项目,这两城市的LED路灯订单落入三安光电;德豪润达总部在珠海,于是拿下了珠海市3万盏LED路灯项目;芜湖同时聚集了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两大巨头,于是芜湖的LED路灯项目订单两家均分。

“我们没有那么强的政府关系,我们根本不可能拿到公共照明”,乔炜无奈表示。而最让乔炜和无数下游企业头疼的是,民用日常照明市场还没有打开。

LED灯贵就贵在芯片。据了解,很多LED芯片都是用蓝宝石,或者更贵的碳化硅做基底,芯片的成本就占到50%以上。可前文已经说过了,大多数企业是不具备自主芯片研发能力的,所以只能从上游巨头购买或进口,这就导致了他们生产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高企的价格直接制约了居民日常照明市场的发展——那么贵,我买来干嘛?

进退维谷。于是,撤离深圳,成了在残酷的市场夹击面前降低成本、维持利润的最好方式。

“深圳的成本太高,而税收没有多少减免。搬到东莞啊、中山等周边城市去,厂房租金和水电能节约一大笔成本。而且还是在大珠三角经济圈里面,产业链配套也不会不成熟。我们现在已经在东莞茶山粟边村拿下了一个工业园,快两万平米,当地政府很欢迎。”乔炜告诉记者,“据我所知,还有很多中下游企业会撤离深圳了”。

“大概有多少?”

“20%吧”。

小心,有壳

撤离深圳,对一些中下游企业来说或多或少是无奈之举,但处于现金流的考虑,这似乎是目前最明智的决定。

如果说这是形成一个健康产业结构的必经阶段的话,那么“壳”的存在,或者说依然存在,则是提醒着我们加强对行业监管的迫切。

流铭光电,全称深圳市流铭光电有限公司,用其法人代表刘秦佐自己的话来说,是一家集LED光源产品研究与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形企业。主营产品为LED发光模组、LED发光灯条等产品,用于楼体户外装饰照明、标牌照明工程。

然而记者在广东工商局网站、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主体登记及备案信息查询系统上皆没有查找到有关流铭光电的任何工商注册信息。其只在两个地方有公开资料:一个是中国LED网,显示“法人代表刘秦佐”、“厂房面积800平米”、“年营业额人民币100万元~200万元”;一个是淘宝上一个两颗砖的店铺,显示着各类LED外露灯串和贴片模组等产品的价格。记者向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咨询,他表示流铭光电淘宝店铺上的价格的确要比行业一般报价优惠那么一点点,“但是根本没有技术含量”。

记者实地走访了流铭光电在中国LED网留下的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上排新村,发现当地的确有不少工业园(多数为厂房),但询问下来当地工业园区(如第二工业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流铭光电800平米的厂房在哪里。“这应该就是一个壳”,上述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现在只要有个网址就敢说自己有个公司,壳太多了”。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壳公司的产品来自作坊式的LED企业。所谓作坊式LED企业,就是租个小房间(厂房都不用,房间都足够),用几把电烙铁把几堆LED灯零件组装起来。“这样的LED灯具质量,不出安全事故就不错了,你还指望它能实现节能?”

正如上文乔炜所述,进入LED领域的不乏与行业相关度不高的企业。而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这部分不成熟、无技术的市场参与者了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肉搏战,扰乱了正常的产业竞争秩序,破坏了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

也许流铭光电这样的“壳”只是孤例。可即便是孤例,“壳”的存在,也敦促着有关部门必须加紧对行业的监管,制定出原材料、产品试验认证体系。壳是杜绝不了的,但认证体系的出台却能保证流向市面的产品,安全性高一点。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记者百度一下“刘秦佐”,发现他还是德士达光电照明(深圳)有限公司官网显示的联系人。此德士达正是去年开春就跑路的、业内颇有名气的、中等规模的、总部在台湾的德士达。记者致电刘秦佐问及其身份,刘秦佐回答含糊:“我算是这边的销售主管”。

作为德士达与流铭光电交集点的刘秦佐,有没有利用自己在德士达积累的资源为壳运作,这在短时间之内是没有办法证实的。而挂靠在某一大企业(或者不需要大只需要有实体存在)的员工在外面筑“壳”的现象有多少,也是短时间没有办法统计的。

可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

有技术的有恃无恐

相比起下游有人要撤,有壳暗涌,上游显得很泰然。受政策照拂的大户,继续受照拂:比如雷曼光电承担的《新型优化配光与高效节能LED显示屏光源器件和模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就拿下了一千万元广东省第三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除了上市大户,其他上游研发型企业亦表示局面偏好。深圳市长运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运通)董事长古道雄对记者表示,规划废不废止对自己没有实质影响,  “我们的订单并不靠政府采购,而在于室内照明。室内照明现在其实已经占整个LED市场的50%,我们认为做好这块,公司足以继续做大”。

撇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重点企业、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发起企业等名头,长运通引起业界注目是因为其对HV-LED(小功率)芯片的突破性研究。据了解,HV-LED芯片的核心技术目前只掌握在韩国首尔及台湾晶元光电等少数大厂手中,因而量产的良率有待提高,单价较高。长运通介入得比较早,2009年就开始针对HV-LED芯片的技术特性进行LED灯具的开发,现在运用此技术的LED灯具已经达到月产能20万套以上的水平。

对于下游个别企业的撤离,古道雄说自己早有耳闻:“行业有出有进,这很正常。经过竞争与淘汰过后,产业的结构会越来越健康。长运通不会撤,我们有芯片研发的核心技术,我看重的是深圳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物流枢纽、总部经济效应”。

古道雄告诉记者,长运通在准备6月9日开幕的光亚展(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光亚展官网显示,截至2013年4月底,2013年展会参展商数量为2400余家,比上届减少10%,但选择品牌展区的企业面积却增加了15%。“产业在往好的方向走,企业真正有拿得出手的‘料’了,”古道雄表示。

 

来源:录入    《新产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