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背景资料  |   追收业务  |   应收账款管理外包/服务  |   其他服务  |   专业资料  |   常见问题  |        
首页专业资料新闻速递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周期性调整2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周期性调整
发布时间:2008-11-07 16:49:57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转载  浏览次数:
    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全球性通胀压力上升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流动性过剩、地区冲突不断以及近期美元贬值的推动下,国际原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多次创历史最高,继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巨大压力。自2001年本轮经济复苏以来,原油价格连续突破305080100120美元/桶大关,在20085月再次突破每桶130美元/桶的高价,20087月又突破140美元/桶。

  铁矿石、铜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也涨势惊人。就铁矿石而言,从2002~2007年的实际矿价变化来看,以澳大利亚Hamersley铁矿为例,2002年合约价格为17.81美元/吨(FOB),2007年上涨到51.47美元/吨,增长2.89倍。我国2007年进口铁矿石的综合价格88.22美元/吨,比2002年增长2.69倍。铜的价格涨幅更大,国际铜价2002年只有1800美元/吨,到2008年已超过8000美元/吨。

  受需求扩张、供应趋紧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和主要原材料价格有望继续维持高位震荡格局,不排除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呈继续上扬趋势,同时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推高了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使得发达国家滞胀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压力,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出现全球化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今年第1季度全世界的CPI上升,从1月的3.9%上升到3月的4.1%,美国在4%以上,欧元区从3.2%上升到3.6%,英国从2.2%上升到2.5%,发展中国家从7.6%上升到8.4%,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物价上涨十分明显,印度、巴西、墨西哥的消费价格也稳步上升。

  农业和食品供求格局

  发生根本变化供应短缺和粮食能源化趋势导致本轮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国际组织分析粮价暴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世界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经历了令人瞩目的上涨。小麦上涨112%,大豆上涨75%,玉米是47%。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价位。

  本轮粮价上涨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长,已连续上涨28个月并有继续上行趋势;二是范围广,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上涨,涉粮行业成本普遍提高;三是波动剧烈,自200511月以来,价格经历3次剧烈上涨,即20069~11月、20074~9月以及200710月至今,涨幅分别是28.2%38.1%44.2%;四是价格平稳期缩短,仅13个月(200410~200511月)就进入了下一个上涨阶段。

  供给不足是推动粮价上涨的根本起因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产生的涟漪效应间接促了进粮价上涨。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消费量随着人口增长和饲料用粮量上升而逐年加大,目前正以年均21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0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0.75亿吨,比上年增长4.6%,预计2008年世界粮食将进一步增产。但世界粮食消费继续增加,达到20.98亿吨。有限资源决定了粮食产量的上升空间不大。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即使粮价上升10%,产量也只会上升1%~2%。除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欧盟仍有少量增产空间,其他国家要提高粮食产量都将面对过度开发农田、使用转基因技术等具有争议性问题,供给增长缓慢形势短期难以改变。

  粮食库存将继续下降世界粮食产量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新低,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08年第1季度末,预计库存会下降到4.05亿吨,这将是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能满足54天全球消费。

  生物燃料需求使供需矛盾加剧,带动粮价全面上涨油价高涨使得生物能源有利可图。目前有大约1亿吨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以美国为例,其生物能制造业对粮食的需求量已由2006年的5400万吨增至2007年的8100万吨,同比增长50%2008年,将达1.14亿吨,占美国粮食总产量的28%。美国计划到2022年使生物燃料的生产增长一倍。欧盟的目标是,再过10年能通过植物获取10%的燃料。由于制造酒精的主要原料为玉米,对玉米的需求大增将导致其价格上涨、种植面积扩大,并最终引发与玉米相关粮油作物的价格全面上涨。

  贸易保护主义助推粮价高涨为确保国民温饱,各粮食出口国调整政策、控制出口、平抑国内粮价。贸易壁垒逐步抬高,这使得国际粮食可贸易量大幅下降,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上涨。

  投机炒作使粮食涨价雪上加霜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国多次下调利率,加之股市低迷,投资回报率降低,国际游资急于为资金寻找出路,但金属、能源期货价格较高、风险也高,风险较低、价格较稳的农产品期货便成为投机资金热炒的主要目标,粮食价格金融化程度明显加深,定价权部分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控制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其发展战略已具经营多样化、产业寡头化、生产国际化特点。据统计,2007年这四大粮商是世界粮价上涨最大受益者。其中,邦吉2007年前9个月的交易规模比上一年同期仅增加15%,但净销售额和全部门业务利润却分别增长66%227%

  总之,粮价高涨已经形成局部性粮食危机,世界上许多地方已经出现社会动荡,非洲地区尤为严重,不仅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而且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供给增长缓慢、消费涨势迅猛增长,库存连年亏欠短期内难以弥补以及美元贬值和投机因素,致使短期内粮价难以回落。在此情形下,加强国际合作、协助解决依赖粮食进口国的困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经济的增长使得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地理分布极为不均衡,这些资源的获取充满不确定性,往往还要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化石燃料是当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据各种研究,气候变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非常不利的长期影响。据联合国研究发现,过去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3倍,物种灭绝率比历史速度快1000倍,污染导致湖泊和海洋出现无生物地带,地表1/3的面积面临沙漠化的危险。

  全球化在提高发展中国家产出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世界银行预测,按照现有技术,到2030年,全球经济总量翻一番,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将增加50%。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水涝、干旱、台风等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个别小岛屿国家出现因海平面上升而不得不移居现象。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发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生态的恶化,未来对水资源的争夺,可能导致更多地区冲突。有鉴于此,一些国家逐渐有意识地把资源、环保、人口流动等问题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挂钩。即使有些国家从国内需求出发制定出更加严格的资源和环境标准,也会间接地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

  世界经济贸易失衡渐严重

  保护主义抬头当前全球经贸不平衡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与亚洲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出口国的庞大贸易顺差。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自1999年接近3000亿美元之后迅速扩大,到2006年已高达8115亿美元,占全球总逆差的比重59.6%;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的逆差规模也相对较大,2006年分别达到1062亿、885亿、449亿和408亿美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则从2003年的378亿美元增加到6836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经常项目顺差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总顺差的17.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72008年,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仍将高达5907亿和6372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将分别为6842亿和7106亿美元。

  随着全球贸易的巨大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特别是发达国家带有政治歧视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形成和泛滥。不断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美国、欧盟、拉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以保护传统产业、反对外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民族主义正在不断凝聚,各国政府把国际经济安全等因素明确纳入对外经济决策,在贸易以及跨国企业并购等领域进行直接干预,成为全球经济保护主义的新形式。由于主要谈判方立场分歧难以弥合,WTO“多哈发展议程谈判前景不容乐观。不断加剧的贸易失衡和保护主义势必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全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金融风险日益累积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持续不断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产生了品种和数目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全球经济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流动性。据初步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量已占世界GDP802%,为全球提供了75%的流动性,大大高于各国通过发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仅占全球GDP11%),也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所需。到2007年年底,全球金融市场市值超过516万亿美元,达到全球GDP10倍以上。国际市场上每天的流动资金达2万亿美元,其中98%是投机性很强的游资。另由于能源资源及贵金属越来越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商品的属性,他们和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一起,成为过剩流动性的出口,推动了能源资源价格以及全球范围内房地产价格的过度快速上涨。

  大量过剩流动性游资的存在,加大了资产价格出现泡沫以及泡沫破灭时资本抽逃的风险,对世界经济将始终是个严重的威胁。美次贷危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的集中渲泄,其蔓延和扩散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一波一波的震荡;越南出现金融危机的苗头,是国际金融风险由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向新兴经济体扩散、传递的先兆。这些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国际经济货币协调体制难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当前以WTOIMFWB为主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是二战之后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得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国际金融交易投资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本位货币。在美国经济已相对衰落的情况下,美元担当世界货币的责任已力不从心。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2%,但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仍上升到80%。

  目前亚洲新兴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掌握着全球外汇储备的70%左右,其资本回流有效弥补了美国贸易赤字,支撑着美国国内消费和进口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但次贷危机以来,美元持续贬值已开始使外界对美元信心减弱,国际资本流动将可能发生逆转,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状态将难以为继,世界一旦彻底丧失对美元的信心,必然引发大面积美元危机,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日本和欧洲经济则长期低迷不景气,各种结构性问题缠身,经济竞争力减弱,欧元、日元无法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最终有可能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

  当前投机资本和热钱流动加剧全球商品和资本市场波动,次贷危机及其扩散与蔓延反映了全球金融监管和协调的机制的缺失。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巨大冲击;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维持低利率,引发全球性流动过程,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挑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强国际金融与货币的协调。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下降。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批评,面临着多方面改革的压力。再如,世界贸易组织也存在着各种制度缺陷,如谈判成本因其成员数量增多而不断增加,谈判耗时长、灵活性差,协议生效后的执行成本高、执行难等;第二,七国集团的协调效力趋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这些国家之间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协调性降低,近年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更加剧了这种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抵制;第三,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及双边经济政策协调不断发展,区域自由贸易成为新潮流;第四,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没有中国的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很难决策,即使做出决策也难以实施。综上,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已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当务之急是进行更新和改革。

  与以往历次经济周期相比,石油和主要原材料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为其共同特征,此次经济周期的独特之处在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一起经历了本轮经济增长,并获得飞速发展,影响到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能源、环境、气候等联系在一起对转变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挑战。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改革现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新型国际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共同解决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迫在眉睫。
公司总机:010-66582288
声明:凡本网刊载的所有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均不得进行转载或作他用;如经本网书面授权,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为“商账追收网”。对侵犯本网知识产权的任何行为,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责任的权利。